四羽小天鹅的重生之旅

四羽小天鹅的重生之旅

2024年11月30日,初冬的清晨,薄雾笼罩着湿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正是洞庭湖观鸟的好时节,来自各地的摄影爱好者一如既往的约定来到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试验区采桑湖附近拍摄南迁的候鸟。

早上9:20分时许,一大群约上百羽天鹅从天空飞翔而过飞向保护区的小天鹅基地,突然,摄影爱好者中有人发现,有些小天鹅在俯冲降落时的姿态不正常,一般而言小天鹅都是平稳滑翔降落在湿地上,而这次却有几只小天鹅是磕磕绊绊的落下来,甚至有小天鹅是直接往水里面掉的,其余的天鹅则是受到了很大的惊吓,惊慌飞走,小天鹅基地的湿地上,仅留下了几只躺在湿地上奄奄一息。

经验丰富的鸟类摄影师彭祥林老师立马意识到了不对劲,急忙上前查看,这些小天鹅中,有些已经死亡,而有些则躺在湿地里奄奄一息,蜷缩在水中,它们的羽毛凌乱,眼神中充满了惊恐和疲惫。与此同时,也有当地渔民打来电话反映有其他地方也发现了死亡及受伤小天鹅,彭祥林老师与其他摄影爱好者马上联系救助人员赶到现场,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带回试验区的小天鹅基地。在救助中心,四羽受伤的小天鹅得到了精心的照顾。为方便救助,分别给它们命名为“环志” “希望” “任盼” 和“小飞”,兽医为“环志”处理了伤情,并为它制定了康复训练计划;“希望”也在悉心照料下逐步恢复了深志;“任盼”和“小飞”伤势较重,被安排在安静的笼舍中休养,补充体力。而彭祥林老师和当地志愿者任盼则在危急监护期间,24小时轮班观测守护,两小时一次注射阿托品及生理盐水。

日复一日,救助人员耐心地陪伴着它们,喂食、清洁、观察……渐渐地,经过在救助中心的“住院治疗”,四羽小天鹅很快就恢复了生命力,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四羽小天鹅迎来了重获自由的日子。救助人员将它们带到湿地边,打开笼门。小天鹅们似乎感受到了自由的气息,它们伸长脖子,发出欢快的鸣叫,然后振翅高飞,消失在蓝天白云之间。

望着它们远去的背影,救助人员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知道,这四羽小天鹅已经重获新生,它们将继续完成迁徙的旅程,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截至发稿,借助环球信士自主研发的候鸟追踪系统,我们可以看到四羽小天鹅,飞行规迹清晰,其中,“环志“和”希望”一直在采桑湖小天鹅基地周边,“任盼”去了湖北潜江,而最后出笼的“小飞”一直在钱良湖镇范围的农田自由自在的过冬。

这次救助行动,不仅拯救了四羽小天鹅的生命,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希望。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野生动物,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万鸟翔集洞庭湿地

日前,大批越冬候鸟聚集在洞庭湖湿地准备北飞。每年10月份开始,大批候鸟从北方南飞抵达洞庭湖区,其中一部分候鸟在洞庭湖区稍作休整后继续南飞,另外一部分候鸟则留在洞庭湖区越冬,直到第二年春天再陆续北飞迁徙。在今年1月份进行的环洞庭湖越冬水鸟同步调查中,调查人员监测到越冬水鸟6目12科54种226352只,较上年度增加42399只,增幅23%。其中监测到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0种11412只,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鹳、黑鹳等4种224只,监测到全球极危青头潜鸭2只和白鹤119只。新华社记者 李尕 2018年2月26日摄

2018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

​​今天是世界湿地日

       19712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下面是昨天的君山后湖,白头鹤的家被强拆了,喧闹的野鸭无影踪,此湖以中国秋沙鸭为骄傲成为历史?

【世界湿地日】 湿地从抢救性保护走向全面保护

今天(2月2日)是第22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湿地日主题是: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

湿地是地球之肾,近五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确保到2020年,全国的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

虽然前几天的大雪还没有完全消融,但在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国家湿地公园,已经出现了大批水鸟,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活动的乐园。

安徽省肥西县三河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负责人 张治国:我们前期投入了将近6000多万,进行沟渠整治,生态恢复,生态多样性有了很大的变化,鸟类由原来的98类现在增长到126类。

2013年以来,国家重点投入湿地保护和恢复资金总计81.5亿元,共在全国推进实施了1500多个工程,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完整性和稳定性。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总工程师 鲍达明:我们现在确定,到2020年,全国湿地保护的一个目标就是湿地总面积要维持8亿亩面积不减少,功能不下降,性质不改变。

国家林业局最新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57个,建成湿地自然保护区602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898个,初步形成湿地保护系统。

湿地从抢救性保护走向全面保护

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大。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我国湿地正从抢救性保护走向全面保护。

根据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我国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科普宣教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明显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加快湿地走向“全面保护”新阶段。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总工程师 鲍达明:明确湿地要走向全面的保护,就是不再只是抢救性保护了,中国的8亿亩湿地应该得到全面保护,重点湿地要得到重要保护。

下一步,国家林业局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要求,优先修复集中连片、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的自然湿地,特别是在国际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实施一批湿地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开展退耕还湿、退田还湖,调整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结构,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扩大湿地面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洞庭湖今冬候鸟数量新增4万余只 东洞庭湖占79.1%

2018年1月18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工程师姚毅(左二),向凤凰网湖南介绍显示屏上的一只幼年天鹅。

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洞庭湖较上年度增加了4万余只,增长幅度达23%,东洞庭湖的候鸟数量占总数的79.1%。图片由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工程师姚毅拍摄。

洞庭湖边,奔跑的麋鹿。图片由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工程师姚毅拍摄。

凤凰网湖南讯(文/高媛媛)根据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给凤凰湖南的调查资料显示,今冬整个洞庭湖的候鸟数量明显增加,较上年度增加4万只,增长幅度达23%,越冬水鸟有6目12科54种,共226352只。

岳阳市君山区林业局湿地管理站站长王胜对凤凰湖南说,“候鸟对栖息地的选择要求极高,候鸟数量的增加是东洞庭湖去年以来环境治理效果的最好证明。”

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总工程师姚毅将候鸟数量增加的原因总结为三点,分别是:调查线路科学合理、拥有业内领先的专业团队、调查天气能见度高。

据了解,此次调查由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9个单位联合执行。采用直接计数法,辨识及数算观察范围内所有鸟种,数量以5、10、50只为单位计数;使用单筒望远镜、双筒望远镜、GPS、照相机、鸟类图谱、数据记录工具、交通工具、计数器进行科学监测,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今冬洞庭湖的候鸟数量明显增幅达23%,监测到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鹳、黑鹳等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种,全球极危青头潜鸭2只和白鹤119只。数量最多的鸟类为豆雁,占总数量的18.4%

其中东洞庭湖的候鸟数量占总数的79.1%,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的水鸟在全湖越冬水鸟中占绝对优势。

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去年配备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电脑端即可操控探头的放大缩小,旋转探头,全方位监测保护区内的情况,防止人员进入保护区伤害候鸟。

采桑湖治理:将建造候鸟栖息的生态岛

图为,修复后的采桑湖面。

采桑湖修复前的间堤。

现如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粗粳水蕨成片分布。

图为,当地村民种植水生植物。

图为,挖除矮围现场。

凤凰网湖南讯(文/高媛媛)东洞庭湖的洞庭大堤同时也是一条县道,不时有车辆来回穿过。这条明显的分界线将核心区与实验区隔开,一侧是实验区的万亩采桑湖。

2018年1月18日,大堤上仍竖立着“采桑湖螃蟹美食村”的牌匾,沿着采桑湖旁的水泥路就能到达当地渔村,吃到“采桑湿地红野生蟹”。

长期以来,采桑湖的经营权对外承包,经营者在采桑湖内修筑间堤,将湖面分隔成上、下采桑湖,养殖螃蟹、鱼,种植莲藕,影响候鸟栖息、觅食,引起媒体、社会的关注。

1月18日,君山林业局湿地管理站长王胜对凤凰网湖南介绍,去年,根据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岳阳市对采桑湖生态破坏问题立即进行清理整改,并逐步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君山区林业局按照要求制定了《岳阳市君山区林业局采桑湖生态问题集中整治月行动方案》,几个月前完成了水系联通、湿地修复、候鸟栖息保护和能力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了中期评估,已向承包方送达解除承包合同的通知。

过去:承包商在湖上种藕养鱼

采桑湖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相传舜帝二妃曾在此采桑。

采桑湖的颠覆式改变始于2014年初,岳阳籍商人黄振雄以每年370万元的价格拿下采桑湖约1万亩的经营权,种藕和养殖螃蟹。由此引发湖南省多家环保组织联合发表《致岳阳市的公开信》,要求恢复湿地。期间,国家林业局也紧急发出责令状。

商家打出了“为岳阳人贡献一湖好蟹”的广告语,宣称螃蟹产自世界上最完备的自然生态链的国际湿地——洞庭湖畔的采桑湖,“螃蟹肉感紧致细密,蟹膏爽口肥润”。

拿下经营权后,黄振雄注册了湖南采桑湖农场有限公司,4000亩种藕,6000亩养殖螃蟹。公司只有几排简易的一层楼房,狭小的空地里堆放着捕捞螃蟹的“地笼子”。楼旁是采桑湖,几道矮堤将湖面划开。

采桑湖一度被称为“百鸟乐园”,是洞庭湖区域候鸟灰鹤、豆雁、小白额雁、罗纹鸭、水雉、须浮鸥、凤头、反嘴鹬等的主要繁殖和栖息地、食源补给地。底栖动物数量锐减乃至绝迹,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打击不言而喻。

1984年,国家设立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将采桑湖纳入保护区范围,属保护区实验区。与核心区、缓冲区严格限制人在湿地内的活动相比,实验区则可以在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许多人将手伸向了这一灰色地带。

督察与整改:全面恢复采桑湖生态

君山林业局湿地管理站长王胜介绍,2017年8月26日,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邀请了湖南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驻长沙办事处等对《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桑湖生态修复方案》讨论。

受岳阳市君山区林业局委托,2017年10月8日、11月20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组织鸟类专家,对采桑湖湿地鸟类2次系统调查,根据系统调查数据,提交2017年度采桑湖湿地鸟类初步调查报告,共监测到1164只鸟类。

根据《方案》显示,目前拆除阻隔上下采桑湖原水系联通间堤,每处拆除长度不等,以水系宽度为准,使湖泊水系完全联通。

拆除2014年后在上采桑湖东北部新建的约1800米矮围和间堤,恢复采桑湖内滩涂自然水文属性。

自然恢复湿地的挺水、沉水、浮水等原生植被2000亩左右,将湖内珍稀濒危湿地植物转移至湿地植物基因库;人工恢复湿地植被800亩。

清除其间特别是如水葫芦、空心莲子草、福寿螺、丁螺等对原生特种生长造成影响的有害生物。同时禁止一切破坏原生植被的种养殖生产行为,科学合理调控水位。

将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粗梗水蕨、莼菜等珍稀湿地植物移植至湖南洞庭湿地湖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湿地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解决濒危植物物种保存问题。约需要移植株数10000株。

清除外来物种,将下采桑湖内经营方种植的约800亩菜藕清除,保证原生野生荷花物种生存空间不受侵占。

建设生态岛,营造多样化的鸟类栖息生境;建设约4000平方米的鸟类补给地,以保证极端气候状态下在采桑湖栖息的越冬水禽有充足的食物,适当补植食源植物(撒播水稻、冬小麦、油菜等)。

为制止在采桑湖内投放肥料、动物粪便及饲料等,禁止开垦、围垦湿地洲滩,制定巡护制度,组织专业巡护队伍,对采桑湖开展巡护,时间定为三年。

在采桑湖周边建立标识牌、宣传牌和警示牌,主要在交通路口、居民点设置宣传牌10块,宣传湿地保护、禁止行为、警示教育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