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科

鹳科(Ciconiidae)是鹳形目的一科。鹳科都是大型水鸟,嘴长而粗壮,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鹳科遍布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有11属17种,其中非洲和亚洲南部种类最多,我国有3属4~5种,即鹳属的黑鹳、白鹳和东方白鹳,鹮鹳属的白头鹮鹳(彩鹳)以及秃鹳属的秃鹳。白鹳在欧洲是非常有名的鸟,常常在屋顶或烟囱上筑巢,在传说中,白鹳会将婴儿送到家中。我国东部的白鹳与我国西部以及欧洲的有所不同,嘴黑色而非红色,被称为东方白鹳。秃鹳是鹳类中体型最大,肉食性最强的成员,有3种,亚洲两种非洲一种,其中非洲秃鹳是非洲常见的鸟类,常和兀鹫争食腐肉,有时还会捕食红鹳等鸟类。非洲秃鹳的翼展是陆地鸟类中最大的。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鹳科 > 鹮鹳属
CICONIIFORMES > Ciconiidae > Mycteria leucocephala
描述:体大(100厘米)的大致为白色的鹳。胸具黑色带,两翼黑白色,尾黑,嘴黄 而下弯,头部裸露皮肤偏红。繁殖期背羽沾粉红。飞行时两翼黑色,翼上大覆羽及翼下覆羽具白色宽带,其余翼上覆羽则具狭窄白色带。亚成鸟褐色,两翼黑,腰及臀白色。
虹膜-褐色;嘴-橘黄;脚-粉红。
叫声:幼鸟作呱呱叫声,嘴啪哒啪哒的叩击声。
分布范围:印度至中国西南部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20世纪30年代被认为系常见鸟,但郑作新(1987)认为现已稀少。在中国可能已绝迹。有记录夏候鸟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及华南至云南南部。
习性:结群繁殖于水中树丛。于池塘、湖泊及河流的水边取食。
俗名:采鹳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鹳科 > 鹳属
CICONIIFORMES > Ciconiidae > Ciconia nigra
描述:体大(100厘米)的黑色鹳。下胸、腹部及尾下白色,嘴及腿红色。黑色部位具绿色和紫色的光泽。飞行时翼下黑色,仅三级飞羽及次级飞羽内侧白色。眼周裸露皮肤红色。亚成鸟上体褐色,下体白色。
虹膜-褐色;嘴-红色;脚-红色。
叫声:繁殖期发出悦耳喉音。
分布范围:欧洲至中国北方;越冬至印度及非洲。
分布状况:罕见且数量仍在下降。季候鸟。繁殖于中国北方,越冬至长江以南地区及台湾。20世纪60年代曾定期地至香港米埔越冬,现极少有记录。
习性:栖于沼泽地区、池塘、湖泊、河流沿岸及河口。性惧人。冬季有时结小群活动。
俗名:锅鹳 哈日-乌日比 黑巨鹳 黑巨鸡 黑老鹳 乌鹳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鹳科 > 鹳属
CICONIIFORMES > Ciconiidae > Ciconia ciconia
描述:体型甚大(100厘米)的白色鹳。飞羽黑色。似东方白鹳但嘴红色而非黑色。
虹膜-褐色;嘴-红色;脚-红色。
叫声:嘴叩击发出啪哒啪哒的声响。
分布范围:欧洲、北非至中亚;越冬在非洲及印度。
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稀少。亚种asiatica为夏候鸟,可能在新疆西部天山及喀什地区有繁殖。迷鸟至内蒙古东北部。
习性:于树上、柱子上及烟囱顶营巢。冬季结群活动。取食于湿地。飞行时常随热气流盘旋上升。
俗名:捞鱼鹳 老鹳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鹳科 > 鹳属
CICONIIFORMES > Ciconiidae > Ciconia boyciana
描述:体大(105厘米)的纯白色鹳。两翼和厚直的嘴黑色,腿红,眼周裸露皮肤粉红。飞行时黑色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与纯白色体羽成强烈对比。与白鹳的区别在嘴黑色而非偏红。亚成鸟污黄白色。
虹膜-稍白;嘴-黑色;脚-红色。
叫声:嘴叩击有声。
分布范围:东北亚及日本。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繁殖于中国东北,栖于开阔原野及森林。越冬在长江下游的湖泊,偶有鸟至陕西南部、西南地区及香港越冬。夏候鸟偶见于内蒙古西部鄂尔多斯高原。在黑龙江的繁殖地对人工营造供其繁殖的”树”有所采用。
习性:同白鹳。
注:过去被视为白鹳的一个亚种(参见郑作新,1987)。
俗名:白鹳 老鹳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鹳科 > 秃鹳属
CICONIIFORMES > Ciconiidae > Leptoptilos javanicus
描述:体型硕大(110厘米)的黑白色鹳。嘴特形大。两翼、背及尾黑色,下体及领环白色,裸出的头部及喉部粉红,颈裸露部分黄色,头顶具白色绒羽。
虹膜-蓝灰;嘴-灰色;脚-深褐。
叫声:在巢区发出嗡嗡声,振翼有声,嘴叩击出啪哒声,其余时候无声。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过去在海南岛、江西、云南及四川均有记录。在中国有否繁殖尚不确定,现于中国可能已绝迹或濒临绝迹。
习性:喜多草的湿地、泥滩及红树林。有时见于与其他鹳甚至雕雕一起随热气流翱翔。
注:种群数量稀少的大秃鹳L. dubius有可能进入西藏的东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