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科

翠鸟科(学名:Alcedinidae)是佛法僧目的一科。是一些颜色艳丽、体型小巧的食鱼鸟类。翠鸟科是一些颜色艳丽、体型小巧的食鱼鸟类,不过实际上大多数翠鸟并不食鱼,并且有不少翠鸟的体型很大,也有一些种类颜色暗淡(虽然大多数翠鸟的颜色是非常鲜艳的)。该科共有物种19属93种284个亚种,中国有5属11种。 可分成翠鸟亚科、鱼狗亚科和翡翠亚科(笑翠鸟亚科)3个亚科。翠鸟的栖息地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稀树草原、淡水水域、海湾地带特别是红树林地区。

该科鸟类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解剖学上与峰虎科区别显著的是两侧乌喙骨均存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翠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头很大,有一张长而粗壮的喙,一般来说,食鱼翠鸟的嘴更加细长一些,而非食鱼翠鸟的嘴则略微短一些。

翠鸟科的物种体强,羽衣鲜艳;许多种类有羽冠。腿短,大多数尾短或适中。翠鸟的整体色彩配置十分鲜丽。其代表种类普通翠鸟头至后颈部为带有光泽的深绿色,其中布满蓝色斑点,从背部至尾部为光鲜的宝蓝色,翼面亦为绿色,带有蓝色斑点,翼下及腹面则为明显的橘红色。脚为红色。一般自额至枕蓝黑色,密杂以翠蓝横斑,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从远处看很像啄木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不同种类和亚种之间在颜色、花纹、体型和叫声上都有一定的差异。也有全身仅有两种颜色,或黑白、蓝白、红白等,是常于水边出现的中型水边鸟类。

科学分类:佛法僧目 > 翠鸟科 > 翠鸟属CORACIIFORMES > Alcedinidae > Alcedo hercules描述:中等体型(23厘米)具艳蓝色及棕色的翠鸟。形似普通翠鸟明显为大,头顶、枕及头侧色深至黑色。与普通翠鸟的区别为眼前及眼下具皮黄色点斑,颈侧具皮黄色条纹,耳羽近黑并具银蓝色细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雄鸟嘴基偏红;脚-黑色。
叫声:似普通翠鸟叽叽作叫但声较深沉。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缅甸、中国南部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在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及海南岛为留鸟,偶至900米海拔。
习性:限于多阴森林的较大溪流。

科学分类:佛法僧目 > 翠鸟科 > 翠鸟属
CORACIIFORMES > Alcedinidae > Alcedo atthis
描述:体小(15厘米)、具亮蓝色及棕色的翠鸟。上体金属浅蓝绿色,颈侧具白色点斑;下体橙棕色,颏白。幼鸟色黯淡,具深色胸带。橘黄色条带横贯眼部及耳羽为本种区别于蓝耳翠鸟及斑头大翠鸟的识别特征。
虹膜-褐色;嘴-黑色(雄鸟),下颚橘黄色(雌鸟);脚-红色。
叫声:拖长音的尖叫声tea-cher。
分布范围: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东南亚、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天山,在西藏西部较低海拔处越冬。亚种bengalensis为常见留鸟,分布于中国包括海南及台湾的东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高可至海拔1500米。
习性:常出没于开阔郊野的淡水湖泊、溪流、运河、鱼塘及红树林。栖于岩石或探出的枝头上,转头四顾寻鱼而入水捉之。
俗名:翠碧鸟 翠雀儿 钓鱼郎 金鸟仔 立? 水狗 天狗 小翠鱼狗 小鱼狗 鱼翠 鱼狗 鱼虎 鱼虎(本草)

蓝耳翠鸟(学名: Alcedo meninting,英文名:Blue-eared Kingfisher)是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的鸟类。上体蓝色,下体栗色,脚红色。外形似普通翠鸟,但无普通翠鸟的橘色贯眼纹,上体蓝色也与普通翠鸟的绿色有别。蓝耳翠鸟有林栖和水栖两大类型。林栖类蓝耳翠鸟远离水域,以昆虫为主食。水栖的一类主要生活在各地的淡水域中,喜在池塘、沼泽、溪边生活觅食,食物以鱼虾昆虫为主。常常静栖于水中蓬叶上,水边岩石上的树技上。蓝耳翠鸟仅分布于云南勐腊。它的生态生物学资料在中国记载甚少,1960年,著名科学家郑作新教授等人曾在勐腊的一河沟边采获一只。 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科学分类:佛法僧目 > 翠鸟科 > 三趾翠鸟属
CORACIIFORMES > Alcedinidae > Ceyx erithacus
描述:体形非常形小(14厘米)的红黄色翠鸟。下体鲜黄,背部及翼上覆羽蓝黑色为本种特征。
虹膜-褐色;嘴-红色;脚-红色。
叫声:飞行时发出高哨音tsriet?siet或tsie? tsie。
分布范围:印度、缅甸至马来诸岛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云南南部、海南岛甚或西藏东南部低地森林中的不常见鸟,可至海拔1500米。
习性:林中鸟,多近溪流。在低矮栖木间高速飞行捕食昆虫或其他小猎物。
注:鉴于红背三趾翠鸟C. rufidorsus 曾在锡金有过记录,故亦有可能见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南部。一些著者视其为三趾翠鸟C. erithacus的一个亚种甚至一个型。
俗名:小黄鱼狗

科学分类:佛法僧目 > 翠鸟科 > 翡翠属
CORACIIFORMES > Alcedinidae > Halcyon capensis
描述:体型非常大(35厘米)的蓝背翡翠鸟。特征为硕大的红嘴,头顶、脸侧及颈背灰色/棕色。下体橘黄色偏粉。
虹膜-褐色;嘴-红色;脚-红色。
叫声:亮而尖的wiak?wiak似笑声,告警时作粗嚎。
分布范围: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马来诸岛。
分布状况:罕见迷鸟,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有记录。
习性:常于大型河流的沿岸。
注:有时将本种放入鹳嘴翡翠属Pelargopsis。

科学分类:佛法僧目 > 翠鸟科 > 翡翠属
CORACIIFORMES > Alcedinidae > Halcyon coromanda
描述:中等体型(25厘米)的绛紫色和棕色的翡翠鸟。上体为鲜亮的棕紫色,腰浅蓝色;下体棕色。
虹膜-褐色;嘴-红色/橙红色;脚-红色/橙红色。
叫声:快速而圆润的双音节或三音节叫声,叫声渐缓。
分布范围:广泛分布于印度至日本、中国、东南亚至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
分布状况:H.c. coromanda为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罕见留鸟,推测可能亦见于西藏东南部。H.c. major为罕见鸟,在吉林长白山有繁殖记录,越冬于北纬33°以南的东部沿海。H.c. bangsi为台湾及兰屿岛的罕见留鸟。
习性:栖于沿海森林、沼泽森林及红树林或林中溪流水塘。

科学分类:佛法僧目 > 翠鸟科 > 翡翠属
CORACIIFORMES > Alcedinidae > Halcyon smyrnensis
描述:体略大(27厘米)的蓝色及褐色翡翠鸟。颏、喉及胸部白色;头、颈及下体余部褐色;上背、翼及尾蓝色鲜亮如闪光(晨光中看似青绿色);翼上覆羽上部及翼端黑色。
虹膜-深褐色;嘴-深红;脚-红色。
叫声:飞行或栖立时发出响亮的kee kee kee kee尖叫声,也作沙哑的chewer chewer chewer声。
分布范围:中东、印度、中国、东南亚、菲律宾、安达曼斯群岛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于中国北纬28°以南包括海南岛在内的大部地区为相当常见的留鸟,可至海拔1200米。在台湾为迷鸟。
习性:性活泼而喧闹,捕食于旷野、河流、池塘及海边。
俗名:白胸鱼狗 翠碧鸟 翠毛鸟 红嘴吃鱼鸟 鱼虎

科学分类:佛法僧目 > 翠鸟科 > 翡翠属
CORACIIFORMES > Alcedinidae > Halcyon pileata
描述:体大(30厘米)的蓝色、白色及黑色翡翠鸟。以头黑为特征。翼上覆羽黑色,上体其余为亮丽华贵的蓝色/紫色。两胁及臀沾棕色。飞行时白色翼斑显见。
虹膜-深褐色;嘴-红色;脚-红色。
叫声:受惊时尖声大叫。
分布范围:繁殖于中国及朝鲜,南迁越冬远至印度尼西亚。
分布状况:繁殖及过夏于华东、华中及华南从辽宁至甘肃的大部地区以及东南部包括海南岛。在台湾为迷鸟。在海拔600米以下的清澈河流边并不罕见。北方种群南迁越冬。
习性:喜大河流两岸、河口及红树林。栖于悬于河上的枝头。较白胸翡翠更为河上鸟。
俗名:黑顶翠鸟 黑帽鱼狗 蓝翠毛 蓝袍鱼狗 秦椒嘴 山立? 喜鹊翠 鱼腥(陵水)

科学分类:佛法僧目 > 翠鸟科 > 翡翠属
CORACIIFORMES > Alcedinidae > Todirhamphus chloris
描述:中等体型(24厘米)的蓝白色翡翠鸟。头顶、两翼、背及尾呈亮丽蓝绿色;过眼线黑色;嘴上部具白点。以白色的颈环及下体为识别特征。
虹膜-褐色;嘴-上嘴深灰,下嘴浅灰;脚-灰色。
叫声:降调的粗声啼叫chew?chew?chew?chew?chew或双音的chek?chek, chek?chek, chek?chek声。
分布范围:南亚及东南亚、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海滨常见的翡翠鸟,在中国仅为边缘分布。江苏沿海曾有记录,可能出现于南沙群岛。
习性:栖于岩石或树上,捕食于沿海或近水开阔区域包括花园、人工林及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