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科

鸬鹚科(学名:Phalacrocoracidae)是鸟纲鲣鸟目的一科,有3属41种。鸬鹚是大型的食鱼游禽,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鸬鹚属有22种,广布于全世界的海洋和内陆水域,但仍以温热带水域为最多,我国有5种。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鸬鹚科 > 鸬鹚属
CICONIIFORMES > Phalacrocoracidae > Phalacrocorax niger

描述:体型略小(56厘米)的黑色鸬鹚。繁殖羽:黑绿色,仅头侧、眼上及颈侧有几片小小的白色丝状羽。非繁殖羽:少丝状羽,但颏偏白,有时喉亦然。亚成鸟:胸较白,上体褐色较浓。
虹膜-蓝绿色;嘴-褐色,端黑,基部略紫;脚-黑色。

叫声:于繁殖地发出拖长音的叫声keh-eh-eh-eh-eh-eh。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西南、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极罕见繁殖留鸟及夏候鸟,见于云南极南部及西南部。

习性:栖于湖泊、涨水的沼泽地及河岸。通常成小群,游泳时仅头露出水面,反复潜水捕鱼。结群营巢于水体或沼泽的悬枝上。
注:有著者将此种并入欧亚区的侏鸬鹚P. pygmaeus。

俗名:小水老鸦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鸬鹚科 > 鸬鹚属
CICONIIFORMES > Phalacrocoracidae > Phalacrocorax carbo

描述:体大(90厘米)的鸬鹚。有偏黑色闪光,嘴厚重,脸颊及喉白色。繁殖期颈及头饰以白色丝状羽,两胁具白色斑块。亚成鸟:深褐色,下体污白。
虹膜-蓝色;嘴-黑色,下嘴基裸露皮肤黄色;脚-黑色。

叫声:繁殖期发出带喉音的咕哝声,其他时侯无声。

分布范围:北美洲东部沿海、欧洲、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非洲西北部及南部、中东、亚洲中部、印度、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部分鸟为季候鸟。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各地的适宜环境。大群聚集青海湖。迁徙经中国中部,冬季至南方省份、海南岛及台湾越冬。于繁殖地常见,其他地点罕见。大群在香港(米埔)越冬,部分鸟整年留在那里。

习性:繁殖于湖泊中砾石小岛或沿海岛屿。在水里追逐鱼类。游泳时似其他鸬鹚,半个身子在水下,常停栖在岩石或树枝上晾翼。飞行呈”V”字形或直线。中国有些渔民捕捉此鸟并训练它们捕鱼。

俗名:海鹈鸬鸶 黑鱼郎 水老鸦 乌鬼 壹? 鱼老鸭 鱼鹰 雨老鸦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鸬鹚科 > 鸬鹚属
CICONIIFORMES > Phalacrocoracidae > Phalacrocorax capillatus

描述:体大(81厘米)的黑色鸬鹚。似普通鸬鹚但两翼及背部具偏绿色光泽。繁殖期成鸟头及颈绿色具光泽,头侧具稀疏的白色丝状羽,脸部白色块斑比普通鸬鹚大,腿也具白色块斑。冬季黑褐色,颏及喉白色。嘴基裸露皮肤黄色。幼鸟胸部色浅。
虹膜-蓝色;嘴-黄色;脚-灰黑色。

叫声:繁殖期外通常无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朝鲜、日本、库页岛及萨哈林岛;冬季南迁经过沿海海域至中国东南部。

分布状况:罕见及不定期的冬候鸟见于台湾及福建沿海。迷鸟有至云南南部。夏候鸟在辽宁、河北及山东有记录。

习性:喜峻峭岩崖。几乎完全为海鸟。常被渔民养来捕鱼。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鸬鹚科 > 鸬鹚属
CICONIIFORMES > Phalacrocoracidae > Phalacrocorax urile

描述:中等体型(76厘米)的闪光黑色鸬鹚。脸红色,体羽带紫色及绿色光辉。繁殖成鸟头具两簇冠羽,头侧有几根白色丝状羽,腿部有白色斑块。幼鸟多褐色,脸红色。甚似海鸬鹚,但脸部红色延伸至嘴上的额部而于颊部少有红色。幼鸟比海鸬鹚的幼鸟脸红。繁殖期冠羽较海鸬鹚浓密并显蓝色。
虹膜-蓝色;嘴-黄色;脚-灰色。

叫声:海上无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库页岛、阿留申群岛及日本。

分布状况:种群数量非常稀少。迷鸟在渤海及台湾海域有记录。

习性:典型的海上鸬鹚。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鸬鹚科 > 鸬鹚属
CICONIIFORMES > Phalacrocoracidae > Phalacrocorax pelagicus

描述:中等体型(70厘米)的闪光黑色鸬鹚。脸红色,与红脸鸬鹚甚似,但繁殖期冠羽较稀疏而松软,脸部红色不及额部但脸颊红色较多,幼鸟及非繁殖期的鸟脸粉灰,体型略??br>虹膜-蓝色;嘴-黄色;脚-灰色。

叫声:于海上无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阿拉斯加至西伯利亚及日本,越冬于美国的加州、日本南部及中国。

分布状况:不常见。指名亚种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东北,冬季从渤海、辽东湾至东部沿海至广东越冬。迷鸟至台湾。

习性:典型的海上鸬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