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候鸟迁徙的中国通道

飞越千山万水,只为一个生命的承诺,虽然对于鸟来说,飞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新研究认为,目前全球共有9条候鸟迁徙路线,分别是大西洋—美洲迁徙线、黑海—地中海迁徙线、东大西洋迁徙线、中美迁徙线、环太平洋迁徙线、中亚迁徙线、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太平洋—美洲迁徙线、西亚—东非迁徙线。迁徙路线涉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雨林、湿地和沼泽,美国大沼泽地国家公园、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哥斯达黎加岛、非洲大裂谷都是鸟们为自己选择的路线,对于栖息地的生态有着苛刻的要求。

在全球鸟类迁徙线上,中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中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显示,中国有鸟类1332种,约占世界鸟类总数的13.7%,其中候鸟600多种,占世界候鸟的20%。在全球候鸟迁徙通道中,东亚—澳大利亚、中亚、西亚—东非这3条候鸟迁徙路线都与中国有着密切关系。作为全球重要的迁徙中转站,中国近年来在生态保护上的努力为全球的生态多样性的保护做出了贡献。

记者选取了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的中华秋沙鸭,中亚迁徙线上的黑颈鹤以及东非—西亚迁徙线上的棕薮鸲作为观察样本,每一个鸟种的保护,都包含了科研工作者、民间组织、栖息地工作人员、鸟类爱好者等不同的力量的努力,虽然行为方式有所差别,但都在推动着绿色中国的进步与发展。

中华秋沙鸭:以中国之名

这几天,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朱雀会)正在筹备今年的中华秋沙鸭的越冬调查项目,在去年的调查中,该平台在3个月的时间内,分赴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多个调查点开展了越冬调查,在提交的正式记录中,共发现中华秋沙鸭441只,其中雄鸟140只,雌鸟及幼鸟301只。

中华秋沙鸭名字的由来在于其模式产地和主要越冬地都在中国,整体色调为黑色和白色,被鸟友们昵称为“国鸭”或“中秋”。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的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现存总数量可能少于3000对。因其数量稀少罕见,故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它的繁殖地主要在俄罗斯东南部及中国东北部,中国不超过250对,每年的11月份会从北方飞到南方越冬,越冬时多为小群或零星个体,零散分布在中国广大中部和南部的河流及水库生境。

“中华秋沙鸭对栖息地的要求很高,偏向清澈的溪流、河道与水库。一般认为,中华秋沙鸭的捕食强烈依赖于视力,青睐水流湍急的浅水水域。一旦水体混浊、水质污染、鱼虾减少,它们就不得不寻找新的栖息地。”观鸟爱好者钟嘉告诉记者。

北京林业大学的博士曾晴参加了去年的越冬调查,实际上作为中华秋沙鸭的一名研究者,她关注这个鸟种已经有六年多,她曾到俄罗斯跟随中华秋沙鸭的研究专家戴安娜(Diana Solovyeva)学习如何为这种鸟安装光敏跟踪器。十多年前,戴安娜开始为这种鸟环志,可是这么多年,每年只在繁殖地的巢里找到环志的鸟,越冬地尚未发现,这让这位俄罗斯科学家非常失望。直到2012年12月24日,在现在的湖南省桃源县沅水国家湿地公园发现了一只环志编号为A2的中华秋沙鸭,戴安娜告诉曾晴,那是收到的最好的圣诞节礼物。

沅水流域是中华秋沙鸭的重要越冬地,去年越冬调查中共发现47只中华秋沙鸭。湖南桃源沅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资源开发股股长卢凯告诉记者,从2008年在桃源县发现有中华秋沙鸭的踪迹后,就一直推动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立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了科学考察,摸清了中华秋沙鸭在桃源县的分布情况,并推动保护工作进入到当地两会的议程。

在桃源,中华秋沙鸭被当地人称为吉祥鸟,沅水流域的每个行政村都被告知保护这种鸟的重要性,比如不要电鱼,看到受伤的鸟要打电话给相关部门。虽然当地做了不少努力,卢凯也有自己的无奈,沅江流域的水库等地方都是湿地公园之外的栖息地,加上湿地公园并没有执法功能,所以遇到挖沙、水质污染等问题的时候,除了向相关部门反馈,等待有执法权的部门来解决,做更多的保护宣传之外,许多时候也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华秋沙鸭,卢凯还代表沅水国家湿地公园到其繁殖地——位于黑龙江伊春的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交流。 保护区内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由建区前的不足10只增加到如今的近100只。

为了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巡护工人们早巡夜查,先后放弃了核心区建旅游度假村、实验区建水电站等项目,取缔了凉水漂流项目、碧水公园等旅游点。为了提高中华秋沙鸭的繁殖率,曾晴所在的北京林业大学研究团队和保护区2013年10月在保护区内河边的树上悬挂了20个巢箱,以解决天然树洞不足或被其他鸟种侵占的问题。

黑颈鹤:高原神鸟归去来

近日,48只黑颈鹤返回云南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比去年提前了3天。11月1日下午4时左右,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和监测人员在大山包保护区大海子湿地发现有6只黑颈鹤到来,10分钟后,又经邵家梁子方向飞往跳墩河水库。

每年这个时候,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晓君研究员的研究团队就准备去大山包做观测了。从2002年该团队在国内首次开展对黑颈鹤卫星跟踪研究以来,一直在开展黑颈鹤的观察研究工作,经过这十几年的监测,杨晓君告诉记者,这几年到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数量稳中有升,从1990年的200余只,增加到2004年1月14日的1186只,2014年11月28日曾经记录到1269只黑颈鹤。

黑颈鹤是世界15种鹤类中惟一生活在高原的鹤类,也是15种鹤类中最晚发现的,于1876年由俄国探险家尼古拉·普热瓦尔斯基在中国的青海湖首先发现。在其被发现定名后的百余年中,人类从科学上对它的了解一直十分有限。亦由此黑颈鹤是国际上最受关注的濒危物种之一,被中国列为国家 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黑颈鹤分布区域狭窄,除中国外,仅有少数个体在不丹和印度越冬,原来在缅甸和越南也曾有过少量黑颈鹤,但现已基本绝迹。在中国,黑颈鹤也只生存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包括青海、西藏、新疆、四川、甘肃、云南和贵州7个省区,因此被认为是青藏高原的代表性旗舰物种,也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神鸟”。

作为黑颈鹤种群数量最大的越冬栖息地之一,近年来,当地通过移民搬迁、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等多个湿地保护恢复项目,为黑颈鹤营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着的5958公顷高山沼泽化草甸湿地是黑颈鹤等越冬水禽的重要栖息地。目前,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已被列入国家2014年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单位,中央财政资金将对湿地周边村民提供生态效益补偿,并进行村庄生态环境整治等。

黑颈鹤在大山包的数量从1990年的200多只增加到了1200多只,这样的好消息引起了杨晓君对保护区环境容纳量的关注,保护区是否能为黑颈鹤提供足够的食物? 人工投食对黑颈鹤会产生何种影响等,而近年来随着农业耕种品种的改变、旅游活动的增加和国家加大对该地的保护投入,又促使杨晓君思考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如耕种方式的改变和旅游活动的增加对黑颈鹤的影响怎样?退耕还林等措施的效果如何?黑颈鹤对栖息地变化的适应方式?……这些具体而入微的观测与研究不但可以帮助保护区优化管理提高保护效率,同时也可为开展进一步的规划和管理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每年秋季在若尔盖繁殖的黑颈鹤都会拖儿带女从繁殖地飞回云南大山包越冬,这条被科学家们称为黑颈鹤东部迁徙路线的迁徙之路,也是受到人为影响最大的迁徙路线。2010年12月开始花湖湿地恢复工程以来,在若尔盖栖息的黑颈鹤也已经从600多只增加到1500多只,成为黑颈鹤繁衍栖息的天堂。越冬地和繁殖地的栖息地恢复工作为黑颈鹤的保护和种群增加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棕薮鸲:中国鸟种新记录

“棕薮鸲是一种奇怪的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告诉记者,这种鸟的迁徙路线像一个抛物线。

这种体重在21-26克间的小型雀类,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北的亚洲地区,目前全球有4个亚种。

由于在2000年出版的《中国鸟类手册》之中并没有记载,所以学界一直质疑它在中国的存在。当然,它的发现也有些偶然。1995年5月,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团队在新疆阜康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采集到一号棕薮鸲鸟类标本。6月曾观察到另外一对衔着昆虫的鸟飞到红柳中育雏,但未能追踪到。在阜康的观测站,却又能常见到这种鸟到帐篷里找水喝,最初大家以为是常见的荒漠伯劳,后来发现习性差异很大,通过资料的查找,确认是棕薮鸲,这种鸟在1000公里外的哈萨克斯坦有发现。

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中旬,棕薮鸲会飞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进行繁殖。马鸣告诉记者,它们的巢搭建在灌木丛的底部,很容易受到蛇、狐狸、虎鼬等天敌的破坏,所以它们的孵化期很短,一般只有十一二天,而一般的猛禽要40多天。现在新疆境内只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发现了一个棕薮鸲的繁殖地,有观测记录的近五六年里,每年飞来有二三十只,每对成鸟产卵3-4枚,它们可以通过捕食昆虫获得水分以应对昼夜温差大的沙漠。每年8月底到9月底,它们便长途迁徙到非洲的肯尼亚。

“棕薮鸲喜欢沙漠里的梭梭林、胡杨和红柳灌丛,它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出现跟生态环境的变好有着直接的联系。”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马鸣告诉记者,这些年的禁猎、禁伐、造林等保护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昔日沙海茫茫,今朝绿浪翻滚。

从20世纪90年代起,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营造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沙漠荒地种植了红柳树、梭梭树等植被。以往风沙横行的北沙窝,现在分布着胡杨、苦艾蒿、白蒿、苔草、蛇麻黄、花棒等多种植物,梭梭树及红柳灌木等沙生植物随处可见,还有机会看到鹅喉羚和野兔。被誉为“沙漠千岛湖”的凰家梁水库,可容水600万立方米。在湖泊周边有2000多万平方米的湿地,湖泊南缘是固定沙丘和沼泽,从北岸向南望去,蓝天、碧水、雪山、黄沙、绿树相映成趣。湖泊水草茂盛,栖息着白天鹅、白鹭、蓑羽鹤等上百种鸟类。

不过,马鸣也有自己的忧虑,因为棕薮鸲的新发现,这几年慕名而来的观鸟者越来越多,大家为了拍出好的题材,一些人不惜用人工的方式引诱鸟,对鸟的科学观测造成一定的干扰。另外,当地旅游开发的压力也让马鸣有些隐忧。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棕薮鸲跟哈萨克斯坦的是不是同一个亚种还是新的亚种?马鸣说,棕薮鸲仍然像一个谜,需要解答的还有很多。

长江中游70%的湿地已经消失

新华社重庆2015年10月23日电(记者周文冲)参加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的多位专家在此间表示,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性扭转。

中国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雷光春教授说,相较于上世纪50年代,长江中游70%的湿地已经消失。湿地保护虽然在局部地区成效显著,但是整体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说,过去十年间,长江流域生态退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长江全流域的32.3%。长江流域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冲突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田昆表示,目前长江源头湿地沼泽、湖泊萎缩盐化,土地退化、草场沙化严重。退化草地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0%以上,其中约10%的退化草地已沦为“黑土滩”。

洞庭湖:养殖业盲目扩张,农业污染加剧

曾经“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如今许多地方竟是猪粪处处,秽物成片,恶臭远扬。每读古诗“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等句,反观眼前景象,不禁悲从中来。请看半月谈记者从洞庭湖一线发回的报道。

洞庭湖内密密麻麻的围网 李尕摄
打井下去,几十米都是猪尿
在洞庭湖区的临澧县柏枝乡,记者看到,一个大型养猪场正将棕黑色污水源源不断排到厂区外的池塘内,池中淤积大量黑色污染物,俨然成为大片污水晾晒池。池塘周边若干沟渠与外界水系相连,污水随之流出最后汇入澧水进入洞庭湖。
村民沈文兵告诉记者,这家名叫湖南湘瑞健农牧有限公司的猪场建成后,水库里的水就不能再饮用,用来灌溉长出来的米都发黑,一捏就粉碎。养猪场排污池几百米外就可闻见恶臭,还滋生了大量蚊虫,夏天只要一开门蚊子就黑压压扑面而来。
类似的规模化养猪场在洞庭湖区比比皆是。记者从岳阳、益阳、常德的畜牧水产部门了解到,洞庭湖区周边密布着20多个养猪大县,沿湖三市规模以上(年出栏500头)养猪场均有1500家左右,规模以下的更是数量惊人。
随着生猪规模的不断扩大,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过去是千家万户养殖,猪粪可以用来做肥料自行消化,现在集中养殖,相应处理措施却跟不上,由此带来的污染十分严重。”常德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副调研员杨立平说。
生猪调出大县岳阳县畜牧水产局副局长王麒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个年存栏600头的养猪场为例,每天污水要排放70吨到150吨,那么一个万头猪场,排污量相当于2.5万人的排污量。由此推算,湖区养殖业的排污总量远超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之和。
无序扩张的规模养猪给洞庭湖区造成了沉重的环保压力。据湖区多地的环保部门介绍,近年来养殖业污染占据群众投诉量的近一半。在岳阳市一个生猪养殖大镇,居民打井下去,几十米都是猪尿。
除生猪养殖外,湖区水产养殖污染形势同样严峻。在湖区,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养殖水面,小的几十亩,大的上万亩;仅常德市,养殖水面就达150万亩。
为了追求产量,自上世纪80年代起,湖区养殖户们就采取了向水体投肥的养殖模式,近年来愈演愈烈,高峰时每亩水面的年投肥量接近500公斤。大量的投肥导致湖区水体富营养化,而这些氨氮严重超标的废水,几乎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最终都流入洞庭湖。
守着洞庭湖,群众没水喝
浪拨湖镇,镇如其名,是个湖水荡漾的水乡。它位于洞庭湖腹地的湖南省南县,有三个内湖,有两条外河流经。一条为藕池河,是长江水注入洞庭湖的三条通道之一。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其年均径流量超过了黄河。
但近十年来,这里的江湖关系发生了巨变。浪拨湖镇水利站站长黄建国介绍说,上游来水明显减少,大洪水很少发生,干旱缺水倒是成了浪拨湖的常态。藕池河每年断流天数从60多天增加到了200多天,最严重的一年甚至断流350多天,接近全年断流。
比水少更让人担心的,是日益加重的水污染。
浪拨湖镇党委书记潘文剑告诉记者,浪拨湖镇有南鼎垸和育乐垸两个垸,垸内有3个内湖,都是自然生态湖。原来,这些湖泊是重要的调蓄湖、补给湖,涝时可以排渍,旱时可以饮用,但现在这些功能几乎全部丧失了。
“现在都被承包用来养鱼,大量投化肥,甚至还有抗生素,导致湖水污染,完全没法饮用,灌溉也不可能,承包人要讲经济利益,干旱时不可能放水给村民。”潘文剑说。
记者在浪拨湖镇多个村庄看到,内湖、内河、沟港多是一湾死水,颜色泛绿,水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凑近一闻,一股浓烈的腥臭味扑鼻而来。
上世纪90年代,当地村民就开始打“摇水井”,从一二十米的地下取水饮用。后来,这些水井也遭遇了水少、水差等问题。从2006年开始,政府投资从地下取水,兴建集中取水点。2013年,国家财政投入1000多万元,从地下100多米取水,兴建大型水厂,才保证了全镇5万多居民的饮水。
但是,这些地下水的质量如何呢?在浪拨湖镇的水厂,技术人员给记者作了一个演示:一大杯澄澈透明的水,徐徐倒入一小口茶,瞬间,清水变成了蓝黑墨汁色。面对惊讶不已的记者,当地工作人员解释,这是由于地下水铁锰含量超标严重,一遇到碱性茶水,就现出原形。
南县水利局人饮办主任蔡鑫铭告诉记者,“这是洞庭湖区很多地方的普遍现象,浪拨湖还算好的,隔壁的三仙湖等多个乡镇,地下水铁超标84倍,锰超标20多倍。”
专家介绍,铁、锰一旦过量摄入,将对人体肝脏、神经系统、生殖功能产生慢性毒害作用。为了对铁锰超标进行处理,浪拨湖镇的饮水处理成本要比正常情况高30%。
农业污染是罪魁祸首
与许多河湖的污染源不同,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当前洞庭湖最为严重的污染来自农业。
据了解,2000年至2006年期间,洞庭湖区盲目扩种速生杨树,造纸企业迅速扩张,最多时环湖各类小造纸企业达数百家,大量污水直排造成局部水域严重污染,湿地环境功能严重退化。直至2007年,湖南省果断采取措施,关停环湖234家造纸企业,情况才逐步好转。
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李利强认为,近年来工业污染对洞庭湖水质影响有所减轻,但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直排影响却在持续增加。前些年造纸企业污染的只是局部水域,对洞庭湖总体影响不大,而农业特别是养殖业无序扩张,污染范围更广、治理难度更大,影响也更深远。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长期以来,洞庭湖区的功能定位主要停留在提供生产生活物资和调蓄长江、防洪保安这两个方面,普遍“发展不足”,过去湖区南县、华容、安乡等县均为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盛产粮、棉、油、麻,可如今都成了典型的“塌陷区”和财政穷县。
人口稠密、资源有限使湖区居民多年来只能“靠水吃水”,从当年大规模“围湖造田”,到改革开放后湖区农民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再到生猪、水产养殖业无序扩张,一系列无计划无节制开发严重破坏洞庭湖的生态平衡。
湖南省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李跃龙说,随着湖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业在经济中地位的相对下降,原来的富饶之地,产业变得弱势。为保生存与发展,野蛮的、不理性的生产方式在湖区不断蔓延,洞庭湖的生态功能被忽视,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湖区畜牧水产部门介绍,目前湖区渔民的养殖理念仍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以大量投肥、投药来保障水产量,他们没有掌握测水施肥、水产养殖密度等现代养殖技术,既损害水产品品质,又给湖区水体带来直接污染。
“湖区发展的需求特别迫切,老百姓要致富的需求特别迫切。怎么结合环境容量,把握发展的要求,发挥湖区的后发优势,这是当地政府的一道难题。”李跃龙说。(半月谈记者 谭剑 史卫燕 周楠)

东洞庭湖迎来观鸟季 8000羽候鸟先期抵达

  红网岳阳站2015年10月22日讯(分站记者 李婷)记者昨日从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随着北方气温的降低,越冬的候鸟开始了迁徙之旅。目前有8000多羽候鸟先期抵达东洞庭湖越冬。等到寒潮南袭时,更多的候鸟会长途迁徙而来。

随着首批越冬候鸟的抵达,东洞庭湖进入了观鸟“黄金季节”。据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根据站点工作人员对东洞
庭湖候鸟越冬区域进行同步监测,现已监测到灰鹤、白琵鹭和白额雁3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国际珍稀濒危鸟类绿翅鸭、斑嘴鸭、赤麻鸭、大白鹭等20来种物种。作为候鸟的先头部队,随着它们的到来,以及湖区水位的逐渐回落,滩涂、沼泽的显露,一批批候鸟大军将陆续飞抵洞庭湖,预计在11月底,东洞庭湖将再现万鸟齐飞的壮观景象。

工作人员姚毅告诉记者,往年国庆节前后,就有候鸟抵达洞庭湖,今年比往年晚一些,主要是岳阳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寒流南下,而鸟长途迁徙要借助风力;再就是洞庭湖水位尚高,没有合适的栖息环境。等到寒潮南袭时,更多的候鸟会长途迁徙而来。

东洞庭湖楼西湾水域首现120余只猛禽阿穆尔隼

 (阿穆尔隼)红网岳阳站2015年10月13日讯(分站记者 周小平 通讯员 姚毅)10月11日17时许,一群数量达到120余只的候鸟阿穆尔隼从东洞庭湖楼西湾水域飞过,这一壮观的景象被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发现并拍摄到。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33年来,发现数量如此多的单一猛禽群体还属首次。

通过现场观测,保护区工作人员发现这群阿穆尔隼傍晚时分在湖边的杨树林停歇,对行驶的汽车和居民区燃放的鞭炮声比较敏感。每当汽车驶过,便起飞作小范围盘旋,并发出尖利的叫声。并且,鸟群中的雌鸟数量明显比雄鸟多,翼下密布斑纹,雄雌羽毛颜色差异大,当年繁殖的亚成体约占鸟群的四分之一。

阿穆尔隼体长30余厘米,是小型猛禽,以昆虫为主要食物,系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因其脚是红色,又称为红脚隼,属隼形目隼科隼属。阿穆尔隼繁殖于西伯利亚至朝鲜北部及中国中北部、东北地区,春秋季节在洞庭湖区偶见,在非洲越冬,迁徙时结成大群多至数百只。“估计在鸟群保护区做短暂停留后,这群阿穆尔隼将继续南迁。来年春季,将以10多只的小集群途经洞庭湖再北迁往繁殖地。”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鸟类专家说,洞庭湖区集群数量达百余只猛禽十分罕见,此次发现的这群阿穆尔隼是典型的旅鸟,只是集群南迁途中在洞庭湖停歇。

岳阳市将举办第八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

“冬季到洞庭湖观鸟”不只是岳阳对外的名片,更是国内外专业“鸟人”们每年一次的约定。近日从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今年岳阳市将举办第八届中国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同时启动中国首部湿地生态电影的拍摄工作,向世人展示洞庭湖湿地环境和生态建设,助推“一极三宜”江湖名城建设。
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湖南省林业厅、岳阳市政府联合主办,市林业局、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承办的此次观鸟节,为期3天,目前拟定于2015年12月11日-13日举行。
本届观鸟节将在往届基本活动框架基础上,拟新增更符合时代需求和生态特色的“首部中国湿地生态电影和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等内容。第八届中国洞庭湖国际观鸟节筹备人员透露,和往届观鸟节不同,本届观鸟盛会,联合国官员、外国驻华大使、相关部委负责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界自然联盟(IUCN)等国际组织代表,中外绿色城市市长、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全国47块国际重要湿地和51个国家示范保护区主要负责人,国内外观鸟比赛队伍,企业家及主流媒体等800余人,将共同出席“第八届中国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开幕式”。届时,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和国内知名的观鸟爱好者,将组建近30支专业观鸟队伍参赛。

5年32种鱼类挥别南洞庭 益阳市政协呼吁多措并举加强保护

水域面积减少,洄游通道被堵,产卵地遭破坏,赶尽杀绝捕捞……南洞庭鱼类生存面临重重危机,益阳市政协为此鼓与呼——

5年32种鱼类挥别南洞庭

洞庭湖的“网围”.jpg
洞庭湖上,用来捕鱼的的“网围”。 彭爱武/摄

◆湘声报记者 彭英杰 通讯员 李志农

“洞庭湖银鱼从10年前的每年13吨到目前的300斤左右,产量呈断崖式的下跌,数字触目惊心。”

“白鲟、寡齿短吻银鱼、鲥鱼、刀鲚等30多种鱼类在洞庭湖区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的边缘,加强保护洞庭湖鱼类资源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8月14日,益阳市政协召开第四场双月协商会,就如何保护洞庭湖鱼类资源,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生态环境变化是主因

“几年前,洞庭湖龙虾几块钱一斤,而现在最少也要30多元一斤,价格疯涨的主因是优质水产品的稀缺。”益阳市政协常委、市乡镇企业局副局长邱国民的发言直指问题要害。

益阳位于南洞庭湖的中心,是全国知名的淡水鱼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益阳市政协人资环委主任盛建农告诉湘声报记者,洞庭湖鱼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衰退,近年来衰退趋势更加明显,呈现洄游鱼类减少,定居鱼类增加;经济鱼类减少,低值鱼类增加;多龄鱼类减少,低龄鱼类增加的趋势。

“尽管地方政府采取了多项有利于鱼类资源保护的措施,但洞庭湖鱼类资源大幅度减少、质量降低的情况还是越来越严重。”盛建农说。

为此,今年7月初,益阳市政协副主席卜铁洪带领市政协人资环委的委员,分头深入沅江、南县、大通湖等地,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形成了《益阳市政协“洞庭湖鱼类资源保护”双月协商的情况介绍》(以下简称《情况介绍》)。

《情况介绍》指出,近年来南洞庭水面大幅度缩小,最低水位时面积仅为35万亩。2003年三峡大坝截流后,长江四大家鱼苗产量为每年4亿尾,仅占以前最高年份300亿尾的1.33%,作为洞庭湖水系家鱼苗主要来源的重庆以下江段的8个家鱼产卵场全部消失,洞庭湖60%以上的鱼类品种受到严重影响,其中许多品种濒临灭绝。同时,泥沙淤积使湖中洲滩迅速发育,加上历年来人们围垦洞庭湖,使得鱼类三场(索饵场、繁殖场、育肥场)面积大幅度减少。

盛建农认为,水域面积的减少造成鱼类资源锐减。上世纪80年代南洞庭湖捕捞产量常年保持在2.6到3.5万吨,但2010至2014年,外湖捕捞产量只有1.9到2.4万吨,下降了近20%。

总量的减少也导致鱼类资源品质变差。在洞庭湖内,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如鲥鱼、刀鲚、鳗鲡、暗色东方鲀等洄游性鱼类在鱼获物中已极为罕见,江湖半洄游性鱼类如青、草、鲢、鳙等鱼类比例在8%以下,当年繁育的鱼类在鱼获物中占80%以上。

据湖南省水产研究所对南洞庭湖近5年的动态监测,没有记录到但出现在文献记载中的鱼类品种有白鲟、寡齿短吻银鱼、鲥鱼、刀鲚等32种,占整个洞庭湖鱼类资源的22.7%。这表明,这些鱼类在南洞庭湖区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的边缘。

人为因素加剧鱼类危机

据统计,自1949年以来,在洞庭湖区通航河道上共建坝128座,在湘、资、沅、澧四水河道上修建堤坝达2300余处,这给天然鱼类的增殖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洞庭湖鱼类区系复杂,大多数经济鱼类属于洄游性或半洄游性鱼类,其生长繁殖需要江河湖泊洄游通道畅通以及自然水汛的生态条件。然而,江河上游拦河建坝等水利工程建设,阻隔了鱼类自然洄游通道,控制了江河自然水汛的形成,破坏了鱼类生长繁殖所必需的生态条件。”盛建农说。

草滩带是多数湖泊繁殖鱼类的主要产卵环境,产粘性卵的鲤、鲫、鲶(鲇)、黄颡鱼等经济鱼类,主要在有水草的环境中繁殖。但近10年来,在洞庭湖洲上栽植杨树蔚然成风,使许多优质草滩、芦苇荡面积消失,给湖泊鱼类的栖息和繁殖带来不利影响,致使洞庭湖鱼类资源自然繁殖功能减弱。

而沿湖各农业生产区使用农药、化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直排洞庭湖,污染破坏了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水中有毒物质浓度提高,也危害鱼类生殖生理,导致鱼类繁殖能力下降,自然增殖苗种减少。

目前,在洞庭湖捕鱼的专、副业渔船大约有1.5万艘,渔民多达7万人。有90%以上的渔民是用电击捕鱼工具、迷魂阵、密网、甚至毒鱼和涸泽而鱼的方法进行捕捞,酷渔滥捕行为严重削弱了鱼类繁殖群体。

但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渔政管理工作人员和经费没有保障,对洞庭湖违法、违规捕鱼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

建议多措并举加强保护

针对调研中了解到的问题,卜铁洪建议,各级各部门要厘清思路,形成重视关注洞庭湖鱼类资源保护的浓厚氛围,尽快制定鱼类资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做到有规可循;明确责任与目标,形成齐抓共管的联动格局;强化管理与执法,对严重破坏鱼类资源的违法行为,形成严管重罚的高压态势。

而盛建农认为,继续严格实行洞庭湖禁渔期制度十分必要,以达到控制捕捞强度、打击非法捕捞的目的。此外,他建议,要对水情变化后的外江外湖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栖息繁衍场所进行一次全面普查,重新调查划订鱼类“三场一通道”范围,对其产卵群体和补充群体实行重点保护。

“对垃圾填埋场废水要求处理后再外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指导与宣传。”益阳市政协委员、市环保局赫山分局副局长李璕建议,在人口集中的市、镇,住建部门应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减少对洞庭湖水质的破坏。

对于一些珍稀鱼类濒临灭绝的状况,益阳市政协常委、市乡镇企业局副局长邱国民建议,建立濒危鱼类繁育中心,用人工的办法解决濒危鱼类的繁育问题,并重视对南洞庭湖独有的银鱼、三角帆蚌等濒临灭绝的鱼类的重点保护,尽快建成保护区。

《情况介绍》中提出,确定适用于渔业资源增殖的水域滩涂,重点针对已经衰退的重要渔业资源品种和生态荒漠化的严重水域采取增殖方式,扩大增殖品种、数量和范围。

委员们还建议,开展生态环境修复,采取闸口改造、建设过鱼设施等措施,恢复天然水域生态的完整性;建立健全天然水域水生生物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开发谁修复”的原则,依法开展资源增殖补偿,对资源及生态造成影响的,受益者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修复;完善渔政管理体制,在洞庭湖建立一个统一的以渔政执法为主体的综合性渔政管理机构,由省渔政管理部门统筹安排,确保人员、经费和各项管理费用开支纳入国家财政预算。

东洞庭湖生态保护区提前40余天进入保护期

红网岳阳站2015年8月18日讯讯(分站记者 彭雨琪)往年,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10月左右进入保护期。昨日,记者从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由于今年洞庭湖水位持续偏低,东洞庭湖生态保护区提前进入保护期。

8月17日上午8点,洞庭湖城陵矶水位为25.43米,为20年来同期最低。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业内人士姚毅介绍,洞庭湖水位下降后,苔草就会萌发生长。此外,水位过低还会造成洲滩板结,导致鸻鹬类(小型涉禽)缺少食物。

目前,东洞庭湖生态保护已提前进入保护期,保证候鸟到来时觅食场地有水。同时,创新保护区管理,对草场进行数据化管理试验,并加大了对进入核心区钓鱼、捕捞的管理,完善防护设施。

东洞庭湖2015年度鸟类资源调查结束新增5成员

红网岳阳站2015年7月29日讯(分站记者 郝家勇 姚毅)报道自今年1月开始,时间跨越冬、春、夏三季的东洞庭湖2015年度鸟类资源调查,日前已顺利结束。实施此次调查的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统计显示,东洞庭湖区域候鸟种群新增5成员,分别为夏候鸟黄头鹡鸰、北灰鹟、黄臀鹎、栗头鹟莺,冬候鸟卷羽鹈鹕;此外,夏候鸟调查人员还发现了滞留洞庭湖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今年1月的同步调查,包括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横岭湖4个保护区。3月、5月开展的东洞庭湖候鸟调查区域,涵盖了大小西湖、注滋河口、丁字堤生境改造工程、春风湖、上下红旗湖、七星湖、君山后湖、采桑湖、鹭鸟小树林、团湖、南湖、芭蕉湖、松阳湖、金鹗公园、龙山、毛家湖、蓄水湖等东洞庭湖及周边水域和相关河流与河口、水库等可能的鸟类栖息地。

数十名工作人员分工合作,采取同步调查、重点区域定点统计等先进科学调查法,记录到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4种,分别是黑鹳13、中华秋沙鸭25羽、白鹤1羽、白头鹤3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分别是卷羽鹈鹕2羽、白琵鹭、小天鹅、白额雁和灰鹤。而黄头鹡鸰、北灰鹟、黄臀鹎、栗头鹟莺和卷羽鹈鹕,在东洞庭湖均为首次发现的鸟类新纪录。“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气候条件良好,水资源丰富,植被类型多样,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好,为鸟类的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是近年来候鸟种类持续增多的重要原因。”东洞庭湖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指出,保护好东洞庭湖地区的鸟类资源,对维护地区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林业和农业生产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洞庭湖越冬小天鹅迁飞 小天鹅安全返回岳阳

“洞庭湖环志小天鹅BYH078号,迁飞中GPS信号停留在湖北孝感市云梦县一个农户家已有3天时间。可能遇到不测,需要救护。”……2015年3月26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鸟类监测信息显示,保护区于今年2月成功救护并佩戴GPS放飞的小天鹅,在迁飞时出现异常,经过云梦县农民张明波的悉心照料,及湘鄂两地野生动物救护人员的努力,掉队小天鹅已安全进驻东洞庭湖保护区救护站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