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地下水

  湿地作为一种长期存在、有着丰富水资源的自然生态系统,往往与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有直接水文联系,当湿地水位低于周围陆地潜水面时,就会产生地下水入流,如果湿地的水位高于周围潜水面,地下水就会流出湿地。沼泽湿地补给地下的方式有直接补给和间接补给。直接补给是水分通过沼泽土壤直接渗透进入含水层;间接补给是指水分首先水平运动通过土壤进入位于可渗透性的土壤或河流,然后通过河流基底补给地下水。湿地中同时存在地下水入流和地下水出流,这类湿地可接受地下水,并能将过剩水输出到外界;有些湿地只接受地下水补给;如果湿地的地表水 ( 地下水 ) 水位高于该地区地下水位,湿地补给地下水(图1)。处于不同地貌部位的湿地,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也不同(图2)。


a,b 地下水补给湿地,又将剩余水排出
c,d 地下水补给湿地
e,f 湿地补给地下水
图1 湿地与周围地下水的水力联系(Mistch,1986)

图2 不同地貌部位湿地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系(柴岫,2005)

调蓄洪水

湖泊、沼泽湿地能够暂时蓄纳洪水,尔后缓慢泄出,从而减轻洪水威胁。长江每年的汛期都将过量的水流入洞庭湖和鄱阳湖。1998年特大洪水期间,洞庭湖调蓄水量为 269.13 亿 m3,占入湖总水量的 32%。鄱阳湖不仅调蓄鄱阳湖水系五河的来水,而且对长江干流洪水也具有一定的调蓄作用。1998 年鄱阳湖对五河来水的调蓄水量为 357.36 亿 m3,占入湖总水量的47.4%。
沼泽对河川径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流少,减少一次降水对河川径流补给量,使汇流时间延长;二是降低洪峰,使当年来水不能在当年完全流出。洪水被储存于湿地土壤中或以地表水形式滞留在沼泽湿地中,减缓了洪水流速和下游洪水压力(图1) 。


图1 湿地调节径流示意图(吕宪国,2006)

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上游宝清水文站与中游菜嘴子站之间发育大面积沼泽湿地,湿地率达 32.7%。在 1956 年至 2000 年的洪峰流量实测序列中,有 26 年是下游菜嘴子站的洪峰流量小于上游宝清站,表明有大量洪水在河滩滩沼泽中漫散和蓄存(图2) 。

图2 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宝清站(上游)与菜嘴子站(下游)洪峰流量对比
(根据黑龙江省水利厅提供的资料绘制)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就是描述长江在洪水季节两岸湖泊和沼泽连为一体,将洪峰消弥于无形的景象。

天然蓄水库

湿地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多水。一部分水积存在湿地地表,还有大量的水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的泥炭层和草根层中,因此人们把湿地称之为“天然蓄水池”或“生物蓄水库” 。
沼泽湿地土壤具有特殊的水文物理性质,土壤中草根层和泥炭层孔隙度达 72% ~ 93%,饱和持水量达 500 ~ 10 000g/kg,甚至更高,每公顷沼泽湿地可蓄存 2000 ~ 15 000m3水量。
以东北山地沼泽湿地为例,大兴安岭沼泽湿地土壤蓄水量为 61.60 亿 m3,小兴安岭沼泽湿地为 48.61 亿 m3,长白山地沼泽湿地为 29.42 亿 m3,东北山区沼泽湿地总蓄水量为 139.63亿 m3。若考虑沼泽地表积水深 10cm,则东北山区沼泽湿地土壤蓄水和地表积水的总储水量可达 172.16 亿 m3,相当于松花江干流多年平均径流量的 46.2%,表明沼泽湿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涵养水源和调洪功能。
湖泊湿地更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水库。我国湖泊总贮水量约 7077 亿 m2,其中淡水贮水量占 31.8%。素有水乡泽园的长江中下游湖群占有重要地位, 约 750 亿 m3(国家林业局,2001) 。

短耳鸮

短耳鸮 Short-eared Owl

科学分类:鸮形目 > 鸱鸮科 > 耳鸮属
STRIGIFORMES > Strigidae > Asio flammeus
描述:中等体型(38厘米)的黄褐色鸮鸟。翼长,面庞显著,短小的耳羽簇于 野外不可见,眼为光艳的黄色,眼圈暗色。上体黄褐,满布黑色和皮黄色纵纹;下体皮黄色,具深褐色纵纹。飞行时黑色的腕斑显而易见。
虹膜-黄色;嘴-深灰;脚-偏白。
叫声:飞行时发出kee-aw吠声,似打喷嚏。
分布范围:全北界及南美洲;在东南亚为冬候鸟。
分布状况:不常见的季节性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时见于中国海拔1500米以下的大部湿润地区。
习性:喜有草的开阔地
俗名:仓鸺? 短耳猫头鹰 短耳猫头鹰 胡勒-依巴拉格 猫头鹰 田猫王 田猫王 枭[免鸟] 小耳木兔 鸺兔? 夜猫子

长耳鸮

长耳鸮 Long-eared Owl

科学分类:鸮形目 > 鸱鸮科 > 耳鸮属
STRIGIFORMES > Strigidae > Asio otus
描述:中等体型(36厘米)的鸮鸟。皮黄色圆圆面庞缘以褐色及白色,具两只长长的”耳朵”(通常不可见)。眼红黄色,显呆滞。嘴以上的面庞中央部位具明显白色”X”图形。上体褐色,具暗色块斑及皮黄色和白色的点斑。下体皮黄色,具棕色杂纹及褐色纵纹或斑块。与短耳鸮的区别在于耳羽簇较长;脸上白色的”X”图纹较明显;下胸及腹部细纹较少;飞行时翼端较细及褐色较浓,且翼下白色较少。
虹膜-橙黄;嘴-角质灰色;脚-偏粉。
叫声:雄鸟发出含糊的ooh叫声,约两秒钟一次。雌鸟回以轻松的鼻音paah。告警叫声为kwek, kwek。雏鸟乞食时发出悠长而哀伤的peee-e声。
分布范围:全北界。
分布状况:中国北方的常见留鸟和季节性候鸟。指名亚种为新疆西部喀什地区及天山的留鸟,又见繁殖于内蒙古东部及东北部、青海南部、甘肃南部和东北。迁徙途经中国大部地区,越冬于华南及东南的沿海省份及台湾,也有的沿大河流越冬。
习性:营巢于针叶林中的乌鸦巢穴。夜行性。两翼长而窄,飞行从容,振翼如鸥。
俗名:彪木兔 长耳猫头鹰 长耳木兔 虎兔? 猫头鹰 肖尔腾-伊巴拉格 夜猫子 有耳麦猫王

鹰鸮

鹰鸮 Brown Hawk Owl

科学分类:鸮形目 > 鸱鸮科 > 鹰鸮属
STRIGIFORMES > Strigidae > Ninox scutulata
描述:中等体型(30厘米)、大眼睛的深色似鹰样鸮鸟。面庞上无明显特征。上体深褐;下体皮黄,具宽阔的红褐色纵纹;臀、颏及嘴基部的点斑均白。
虹膜-亮黄;嘴-蓝灰,蜡膜绿色;脚-黄色。
叫声:圆润的升调假嗓哨声pung-ok,第二音短促而调高,每一两秒钟重复一次,有时持续很长时间,通常于晨昏时分。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东北亚、中国、东南亚、苏拉威西、婆罗洲、苏门答腊及爪哇西部。
分布状况:留鸟及夏季繁殖候鸟均有但都不常见,于中低海拔高度,上至海拔1500米。亚种ussuriensis繁殖于中国东北至华中及华东,南迁越冬;burmanica 为中国南方及海南岛的留鸟;totogo 为台湾包括兰屿及澎湖列岛的留鸟;lugubris为西藏东南部的留鸟。
习性:性活跃,黄昏前活动于林缘地带,飞行追捕空中昆虫。有时以家庭为群围绕林中空地一起觅食。不时鸣叫,尤其是月悬空中时。
俗名:酱色鹰鸺? 鸟猫王 青叶鸺

鬼鸮

鬼鸮 Tengalm’s Owl

科学分类:鸮形目 > 鸱鸮科 > 鬼鸮属
STRIGIFORMES > Strigidae > Aegolius funereus
描述:体小(25厘米)而多具点斑的小型鸮鸟。头高而略显方形,具白色的大”眼镜”。眉毛上扬呈吃惊状,紧贴眼下具黑色点斑。下体白,具污褐色纵纹。肩部具大块的白斑。与纵纹腹小鸮及体小得多的花头鸺鶹的区别在面庞为白色。
虹膜-亮黄;嘴-角质灰色;脚-黄,被白色羽。
叫声:占域叫声为一连串快速的七八个深沉哨音并于收尾时上升的 popopopoppopapa声,甚远可闻。也作鼻音的ku-weeuk叫声或尖厉的chee-AK叫。雏鸟乞食时发出粗哑的爆破音叫声。
分布范围:全北界北部。
分布状况:在中国罕见。亚种pallens为新疆西部天山的繁殖鸟或留鸟;sibiricus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及大兴安岭的繁殖鸟或留鸟;beickianus为甘肃中部、四川北部及青海东部的留鸟。可能有疏漏之处。
习性:营巢于啄木鸟的洞穴,有时多配型。夜行性。栖于茂密的针叶林。
俗名:浑斑古 小猫头鹰

横斑腹小鸮

横斑腹小鸮 Spotted Owlet

科学分类:鸮形目 > 鸱鸮科 > 小鸮属
STRIGIFORMES > Strigidae > Athene brama
描述:体小(20厘米)的褐色鸮鸟。无耳羽簇,眼黄色。上体灰褐,头顶具白色小点斑,两翼及背部的白色点斑大些。淡皮黄色的颈圈不完整。眉及喉偏白。下体偏白,胸及两侧具灰色横斑。下体无纵纹。比Asian Barred Owlet 的尾稍短而头显平。
虹膜-黄色;嘴-灰色;脚-白色被羽。
叫声:粗哑刺耳的chirurrr-chirurrr-chirurrr继之cheevak, cheevak, cheevak。也发出嘈杂而不连贯的尖叫声及似笑声。
分布范围:伊朗南部至印度次大陆,中国西南部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pulchra(poikila)为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罕见留鸟;ultra于西藏东南部。
习性:结小群活动于疏树的开阔地、农耕地及灌木丛。

纵纹腹小鸮

纵纹腹小鸮 Little Owl

科学分类:鸮形目 > 鸱鸮科 > 小鸮属
STRIGIFORMES > Strigidae > Athene noctua
描述:体小(23厘米)而无耳羽簇的鸮鸟。头顶平,眼亮黄而长凝。浅色的平眉及宽阔的白色髭纹使其看似狰狞。上体褐色,具白色纵纹及点斑。下体白色,具褐色杂斑及纵纹。肩上有两道白色或皮黄色的横斑。
虹膜-亮黄色;嘴-角质黄色;脚-白色,被羽。
叫声:日夜作占域叫声,为拖长的上升goooek声。雌鸟以假嗓回以同样叫声。也发出响亮刺耳的keeoo或piu声。告警时作尖厉的Kyitt, Kyitt叫声。
分布范围:西古北界、中东、东北非、中亚至中国东北。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广布于中国北方及西部的大多数地区,高可至海拔4600米。亚种orientalis分布在新疆西部的喀什及天山地区;ludlowi于西藏西部、南部及东部;impasta 于青海、甘肃及四川,plumipes由甘肃西南部以东至山东,北至大兴安岭。
习性:部分地昼行性。矮胖而好奇,常神经质地点头或转动。有时以长腿高高站起。快速振翅作波状飞行。常立于篱笆及电线上。能徘徊飞行。
俗名:辞怪 蝈蝈又 乌勒尔-召尔巴斯 小猫头鹰 小鸮

斑头鸺鹠

斑头鸺鹠 Barred Owlet

科学分类:鸮形目 > 鸱鸮科 > 鸺鹠属
STRIGIFORMES > Strigidae > Glaucidium cuculoides
描述:体小(24厘米)而遍具棕褐色横斑的鸮鸟。无耳羽簇;上体棕栗色而具赭色横斑,沿肩部有一道白色线条将上体断开;下体几全褐,具赭色横斑;臀片白,两胁栗色;白色的颏纹明显,下线为褐色和皮黄色。
虹膜-黄褐;嘴-偏绿而端黄;脚-绿黄。
叫声:不同于其他鸮类,晨昏时发出快速的颤音,调降而音量增。另发出一种似犬叫的双哨音,音量增高且速度加快,反复重复至全音响。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部至中国南部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在低地及丘陵的小片林地中并不罕见。中国有5个亚种 — austerum在西藏东南部;rufescens在云南西部;brugeli在云南南部;persimilie在海南岛;whitelyi在华中、华南及东南等地区。偶见于山东。
习性:常光顾庭园、村庄、原始林及次生林。主为夜行性,但有时白天也活动。多在夜间和清晨作叫。
俗名:横纹小鸺? 流离 猫王鸟 训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