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冠啄木鸟

大黄冠啄木鸟 Greater Yellownape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绿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Picus flavinucha
描述:体大(34厘米)的绿色啄木鸟。喉黄色,具形长的黄色羽冠,尾黑。翅上飞羽具黑色及褐色横斑,体羽余部绿色。雌鸟喉棕褐色。与黄冠啄木鸟的区别在头部无红色。
虹膜-近红;嘴-绿灰;脚-绿灰。
叫声:慢声的chup或chup?chup继以断续的急音。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东南亚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罕见于海拔800~2000米的亚热带混交林、松林及次生丛。指名亚种于云南西部;lylei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南部;styani于广西南部及海南岛;ricketti于四川南部及福建中部。
习性:喧闹惹眼的啄木鸟,有时以小家族为群活动。

黄冠啄木鸟

黄冠啄木鸟 Lesser Yellownape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绿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Picus chlorolophus
描述:中等体型(26厘米)的亮绿色啄木鸟。枕部冠羽具蓬松的黄色羽端,脸部具红色纹理及白色颊线。雄鸟以具红色的眉纹和颊纹以及白色的上颊纹为特征。雌鸟仅顶冠两侧带红。两胁具白色横斑,飞羽黑色。
虹膜-红色;嘴-灰色;脚-绿灰。
叫声:响而尖的kwee?kwee?kwee告警声,或单声的pee?ui作叫。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东南亚、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海拔800~2000米亚热带森林的非常见鸟。指名亚种为西藏东南部的留鸟;chlorolophoides于云南西部及南部;citrinocristatus于福建,longipennis于海南岛。
习性:喧闹惹眼的啄木鸟,时以小群或跟随混合的大鸟群移动。
俗名:海南小黄颈啄木鸟

黑啄木鸟

黑啄木鸟 Black Woodpecker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黑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ryocopus martius
描述:体型非常大(46厘米)的全黑啄木鸟。嘴黄而顶红,雌鸟仅后顶红色。极易识别。亚种khamensis头及颈部带绿光。
虹膜-近白;嘴-象牙色,端暗;脚-灰色。
叫声:告警或飞行时发出响亮的krri-krri-krri声、清亮的klee-ay声。春季发出kwee-kwee-kwee-kwee-kwee-kwee-kwee的朗声大叫,尾音不衰。也作带鼻音咯咯声。响亮的錾木声持续2~3秒。
分布范围:欧洲至小亚细亚、西伯利亚、中国及日本。
分布状况:一般并不常见。指名亚种为中国西北阿尔泰山区及东北北方针叶林中的留鸟;khamensis为青海、西藏东部、甘肃、四川及云南西北部的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针叶林的留鸟。在其分布范围内,在北方于低地至南方达海拔2400米。
习性:飞行不平稳但不如其他啄木鸟起伏大。主食蚂蚁,进食时挖洞很大。

白腹黑啄木鸟

白腹黑啄木鸟 White-bellied Woodpecker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黑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ryocopus javensis
描述:易识别、体大(42厘米)的黑白色啄木鸟。上体及胸黑色,腹白。雄鸟具红色冠羽及颊斑;雌鸟黑色。
虹膜-黄色;嘴-角质灰色;脚-灰蓝。
叫声:响亮尖音的上扬kiyow声;飞行时亦作大声的kiau kiau kiau…錾啄声响亮。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东亚及南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亚种forresti为四川西南部及云南的罕见留鸟。
习性:喜开阔低地森林包括红树林。于何地出现都是喧闹而惹眼的鸟,常单独活动。取食于不同高度。

栗啄木鸟

栗啄木鸟 Rufous Woodpecker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栗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Celeus brachyurus
描述:中等体型(21厘米)的红褐色啄木鸟。通体红褐色,两翼及上体具黑色横斑,下体也具较模糊横斑。雄鸟眼下和眼后部位具一红斑。
虹膜-红色;嘴-黑色;脚-褐色。
叫声:短而急的kwee?kwee?kwee?kwee…,5~10个音符一降。錾木声短而渐缓。
分布范围:南亚、东南亚至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常见种,可高至海拔1500米处。亚种phaioceps为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及南部的留鸟;fokiensis于华南部东南;holroydi于海南岛。
习性:喜低海拔的开阔林地、次生林、森缘地带、园林及人工林。啄錾声少能听见。

三趾啄木鸟

三趾啄木鸟 Three-toed Woodpecker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三趾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Picoides tridactylus
描述:中等体型(23厘米)的黑白色啄木鸟。头顶前部黄色(雌鸟白色),仅具三趾。体羽无红色,上背及背部中央部位白色。腰黑。亚种funebris腰褐色,背部白色仅于上背,下体褐色较浓。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轻柔的kik声。有力的錾木声在1.3秒后突然加速,类似黑啄木鸟。
分布范围:全北界。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指名亚种为中国东北的留鸟;亚种tianschanicus于新疆西部及西北部;funebris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北部至四川、青海东北部及甘肃。栖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2000~4300米的针叶林及混交林,以及北方低地。
习性:喜老云杉树及亚高山桦树林。环树干錾圈以取食树液。

白翅啄木鸟

白翅啄木鸟 White-winged Woodpecker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endrocopos leucopterus
描述:中等体型(23厘米)的黑白啄木鸟。似大斑啄木鸟,翼合拢时具大块的白色区域而非黑白色斑。
虹膜-褐色;嘴-灰而端黑;脚-灰色。
叫声:如其他啄木鸟。咔咔作叫并錾木有声。
分布范围:阿富汗、咸海、里海至新疆西部。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非常见鸟种于新疆喀什及准噶尔盆地并沿天山山麓东至罗布泊,高可至海拔2500米。
习性:栖于溪流边的胡杨林及天山山麓地带。

大斑啄木鸟

大斑啄木鸟 Great Spotted Woodpecker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endrocopos major
描述:体型中等(24厘米)的常见型黑相间的啄木鸟。雄鸟枕部具狭窄红色带而雌鸟无。两性臀部均为红色,但带黑色纵纹的近白色胸部上无红色或橙红色,以此有别于相近的赤胸啄木鸟及棕腹啄木鸟。
虹膜-近红;嘴-灰色;脚-灰色。
叫声:錾木声响亮,并有刺耳尖叫声。
分布范围:欧亚大陆的温带林区,印度东北部,缅甸西部、北部及东部,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在中国为分布最广泛的啄木鸟。见于整个温带林区、农作区及城市园林。共记述有九个亚种:tianshanicus于中国西北;brevirostis繁殖于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越冬于小兴安岭及东北平原;wulashanicus于宁夏的贺兰山和乌拉山及陕西北部;japonicus于辽宁、吉林及内蒙古东部;cabanisi于华北东部;beicki于华中北部,stresemanni于中南及西南;mandarinus于华南及东南;hainanus于海南岛。
习性:典型的本属特性,錾树洞营巢,吃食昆虫及树皮下的蛴螬。
俗名:白花啄鴓 白花啄木鸟 赤 臭喯打木 叨木冠子 海南花啄木鸟 花喯打木 花啄木 花啄木

白背啄木鸟

白背啄木鸟 White-backed Woodpecker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endrocopos leucotos
描述:中等体型(25厘米)的黑白色啄木鸟。特征为下背白色。雄鸟顶冠全绯红(雌鸟顶冠黑),额白。下体白而具黑色纵纹,臀部浅绯红。两翼及外侧尾羽白点成斑。亚种tangi腹中部皮黄;insularis腹中部近褐。与三趾啄木鸟区别在于无黄色的前顶冠,两翼横斑明显。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轻声的kik叫,似乌鸫的告警声。有力地錾木约1.7秒然后突然加速,结束时有所减低。
分布范围:东欧至日本及中国。
分布状况:不连续分布,但分布区内相当常见。指名亚种分布在中国东北及新疆极北部;sinicus于河北及内蒙古东南部;fohkiensis于福建西北的武夷山及江西北部的关山;tangi于陕西南部秦岭至四川中部;,insularis于台湾。栖于海拔1200~2000米落叶林及混交林山地。
习性:喜栖于老朽树木。不怯生。

黄颈啄木鸟

黄颈啄木鸟 Darjeeling Woodpecker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endrocopos darjellensis
描述:中等体型(25厘米)的黑白色啄木鸟,脸浓茶黄色,胸部具黑色重纹,臀部淡绯红色。背全黑,具宽的白色肩斑,两翼及外侧尾羽具成排的白点。雄鸟枕部绯红,雌鸟黑。
虹膜-红色;嘴-灰而端黑;脚-近绿。
叫声:低沉的puk puk叫声。繁殖期有錾木声。
分布范围:尼泊尔至中国西南,缅甸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罕见于海拔1200 ~4000米潮湿森林。指名亚种为西藏南部(聂拉木县、樟木)的留鸟;desmursi为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及西北部和四川西北部及南部的垂直迁移鸟。
习性:取食于各个高度。有时与其他种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