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背田鸡

棕背田鸡 Rufous-backed Crake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田鸡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Porzana bicolor
描述:中等体型(22厘米)并具明显栗色和近黑色的田鸡。头颈深烟灰色,上体部余棕褐色。颏白,尾近黑,下体余部深灰。雄雌同色。
虹膜-红色;嘴-偏绿,嘴基红色;脚-红色。
叫声:由粗哑的喘息声引出拖长声的下降颤音。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缅甸北部、泰国北部、印度支那北部及中国西南。
分布状况:为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南部及贵州东部从中山地带的罕见或未被留意的留鸟,栖于沼泽及多芦苇的溪流两岸,分布至海拔3600米。
习性:躲躲闪闪,常黄昏活动。

白胸苦恶鸟

白胸苦恶鸟 White-breasted Waterhen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苦恶鸟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Amaurornis phoenicurus
描述:体型略大(33厘米)的深青灰色及白色的苦恶鸟。头顶及上体灰色,脸、额、胸及上腹部白色,下腹及尾下棕色。
虹膜-红色;嘴-偏绿,嘴基红色;脚-黄色。
叫声:单调的uwok-uwok叫声。黎明或夜晚数鸟一起作喧闹而怪诞的合唱,声如turr-kroowak, per-per-a-wak-wak-wak 及其他声响,一次可持续15分钟。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马鲁古群岛及马来诸岛。
分布状况:亚种chinensis繁殖在中国北纬34°以南低地。越冬于云南、广西、海南岛、广东、福建及台湾。偶见于山东、山西及河北。为适宜生境下的一般性常见鸟,高可至海拔1500米。
习性:通常单个活动,偶尔两三成群,于湿润的灌丛、湖边、河滩、红树林及旷野走动找食。多在开阔地带进食,因而较其他秧鸡类常见。也攀于灌丛及小树上。
俗名:白脸秧鸡 白面鸡 白胸秧鸡 苦恶鸟

红脚苦恶鸟

红脚苦恶鸟 Brown Crake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苦恶鸟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Amaurornis akool
描述:中等体型(28厘米),色暗而腿红。上体全橄榄褐色,脸及胸青灰色,腹部及尾下褐色。幼鸟灰色较少。体羽无横斑。飞行无力,腿下悬。
虹膜-红色;嘴-黄绿;脚-洋红。
叫声:拖长颤哨音,降调。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至中国及印度支那东北部。
分布状况:繁殖在多芦苇或多草的沼泽。在中国南方的山区稻田为地区性常见鸟。
习性:性羞怯,多在黄昏活动。尾不停地抽动。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Corn Crake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长脚秧鸡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Crex crex
描述:中等体型(26.5厘米)的黄褐色斑驳型秧鸡。嘴短,上体灰褐,羽干黑色成粗大纵纹,翼上有宽大的棕色块斑。眉宽呈灰色,过眼纹棕色,颏偏白,喉及胸近灰呈两胁及尾下具栗色及黑白色横斑。飞行时锈褐色的长翼为明显特征。飞行时振翅无力,双腿下悬。
虹膜-褐色;嘴-黄褐;脚-暗黄。
叫声:响亮悠远的双音节喘息声crek crek,通常于夜间或清晨鸣叫。有时数鸟同叫。
分布范围:古北界西部至中亚及俄罗斯南部,引种美国东部;迁徙至非洲的撒哈拉;迷鸟至中东、南亚及东南亚并婆罗洲。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为新疆西部西天山的罕见繁殖鸟,冬候鸟见于西藏西部的班公湖。
习性:性羞怯。栖于干爽草地及农耕地。
俗名:

普通秧鸡

普通秧鸡 Water Rail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秧鸡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Rallus aquaticus
描述:中等体型(29厘米)的暗深色秧鸡。上体多纵纹,头顶褐色,脸灰,眉纹浅灰而眼线深灰。颏白,颈及胸灰色,两胁具黑白色横斑。亚成鸟翼上覆羽具不明晰的白斑。
虹膜-红色;嘴-红色至黑色;脚-红色。
叫声:轻柔的chip chip chip叫声,及怪异的猪样嗷叫及尖叫声。
分布范围:古北界;迁徙至东南亚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于分布区甚常见。亚种korejewi于中国西北、华北及四川;indicus 繁殖于中国东北,南迁至中国东南及台湾越冬。
习性:性羞怯。栖于水边植被茂密处、沼泽及红树林。
俗名:秋鸡 水鸡

蓝胸秧鸡

蓝胸秧鸡 Slaty-breasted Rai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蓝胸秧鸡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Gallirallus striatus
描述:中等体型(29厘米)带棕色顶冠的秧鸡。背多具白色细纹,头顶栗色,颏白,胸及背灰,两翼及尾具白色细纹,两胁及尾下具较粗的黑白色横斑。
虹膜-红色;嘴-上嘴黑色,下嘴偏红;脚-灰色。
叫声:尖厉生硬的双音节terrek或kech, kech, kech声,重复10~15次,开始时弱,逐渐增强,复又减弱。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中国南部、东南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部分鸟冬季至分布区的南部或苏拉威西岛及小巽他群岛越冬。
分布状况:亚种gularis为华南及西南的留鸟;taiwanus于台湾。一般不常见到,高可至海拔

红腿斑秧鸡

红腿斑秧鸡 Red-legged Crake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斑秧鸡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Rallina fasciata
描述:中等体型(23厘米)的红褐色秧鸡。嘴短而腿红,头、背及胸栗色,翼及尾红褐色,腹部及尾下黑而具白斑,颏白。翼覆羽明显地具白点,飞羽具白斑。似斑肋秧鸡,但两肋及腹部的白色横斑粗大。
虹膜-红色;嘴-褐色;脚-红色。
叫声:繁殖季节于晨昏发出一连串响亮的鼻音pek,音程间隔半秒;也作缓慢的降调颤音。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的东北部、东南亚、菲律宾、大巽他群岛及马鲁古群岛。有些亚种冬季迁至其分布区的南部。

花田鸡

花田鸡 Swinhoe’s Yellow Rail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花田鸡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Coturnicops exquisitus
描述:体甚小(13厘米)的点斑田鸡。上体褐色,具黑色纵纹及白色细小横斑;颏、喉及腹部白;胸黄褐色;两胁及尾下具深褐色及白色的宽横斑。幼鸟色更深。尾短而上翘。飞行时,白色次级飞羽与黑色初级飞羽明显。
虹膜-褐色;嘴-暗黄;脚-黄色。
叫声:喉鸣、尖叫及咯咯作叫;叫声似轻敲石头的声音。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南迁至日本南部及中国南部越冬。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罕见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多芦苇植被的地带。冬候鸟于江西鄱阳湖湿润草地及福建、广东的稻田;迁徙经中国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