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入选世界保护地绿色名录

日前在澳大利亚举行的世界公园大会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了首批世界保护地绿色名录,包括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国内6个自然保护地入选。据悉,这次全球共有23处保护地入选首批绿色名录。
首批IUCN绿色名录收录了23家不同类别的保护区,这23个保护区从8个国家50个候选保护地中脱颖而出。中国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黄山世界遗产地和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6个自然保护地入选。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护组织之一,其会员由国家会员、政府部门会员、非政府组织会员和个人会员组成。世界保护地绿色名录是唯一衡量保护地最佳管理的全球标准,旨在认可并推广一些有效管理地球上最宝贵自然区域的成功经验。世界公园大会每10年举办一届,迄今已举办了6届。

6万只冬候鸟进驻东洞庭

据调查,目前已有40余种、6万余只越冬水鸟进驻湖南东洞庭湖。参照往年越冬水鸟数量,目前飞抵东洞庭湖的越冬水鸟数量已近六成。
2014年11月21日,湖南省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分6组,展开越冬初期水鸟调查。本次同步监测中,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的白鹤、东方白鹳、黑鹳和中华秋沙鸭4种,其中在红旗湖区域监测到白鹤8只,这是东洞庭湖近10年监测到的最大的白鹤种群;另外还监测到国家二级保护的小天鹅、白琵鹭、灰鹤、白额雁等6000余只。
越冬初期水鸟同步监测是东洞庭湖保护区开展的一项常规监测工作。每年11月中下旬,保护区都会组织工作人员,对东洞庭湖及其外围湖泊开展一次水鸟同步监测,了解越冬初期东洞庭湖水鸟的种群数量、空间分布和栖息状况等数据,以便更好地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开展越冬候鸟的保护工作。

中华秋沙鸭重返东洞庭湖 全球仅存100对

一对中华秋沙鸭从湖面游过。图/潇湘晨报通讯员姚毅
“东洞庭湖发现一对中华秋沙鸭!”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总工程师张鸿的微博中,一张拍摄于君山后湖不算清晰的照片日前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中华秋沙鸭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东洞庭湖最近的一次现身已是6年前。
拍摄照片的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姚毅介绍,11月4日,整个东洞庭湖雨雾迷蒙,保护区工作人员例行巡护时,在君山后湖附近偶然发现了这对中华秋沙鸭。照片中,左边的是雌鸟 ,右边是雄鸟(见图)。
由于这种鸭子以天然树洞为巢,又有人将它称为“会上树的鸭子”。中华秋沙鸭被称为鸟类中的活化石,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据估算,目前全球数量仅100对左右。与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等齐名,同为中国国宝。在东洞庭湖保护区最近一次发现中华秋沙鸭是在新墙河流域,距今已有6年了。
中华秋沙鸭分布区域十分狭窄,繁殖在我国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其在中国的数量极其稀少。其越冬地主要在我国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广东、福建、山东和长江流域。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相邻水域有中华秋沙鸭的越冬记录。
潇湘晨报通讯员 郝家勇

保湿地和“端饭碗”不该对立

如果将湿地保护和当地群众的“饭碗”对立起来,那么环境保护必将走不远,也走不长久。只有让“青山绿水”转变成当地群众的“金山银山”,环境保护才能“长治久安”
与湖南省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一堤之隔的采桑湖,这几天突然在网上“火”起来。采桑湖是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允许适度开发,但是因为出租万亩湿地种藕养蟹,引发环保人士对“破坏湿地”的担忧和愤怒,而成为网络上一个热点。据悉,有关专家认为事件严重破坏生态,国家林业局已责令恢复原状,相信不久事件会得到妥善处理。
不过,当地“靠水吃水”的“硬理由”让人深思:“我们守着几万亩湖面,国家又没有补贴,如果我们不把这些湖租出去产生些经济效益,拿什么来创收?保护采桑湖的钱从哪里来?我们的财政并不宽裕,每年都有上千万元的保护资金缺口。”
应该说,这的确说到了一个“痛点”:如果将湿地保护和当地群众的“饭碗”对立起来,那么环境保护必将走不远,也走不长久。保护湿地和“端饭碗”是否只能二选一?这一事件背后,凸显出我国亟待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紧迫性。只有使环境保护和“饭碗”美美与共,让“青山绿水”转变成当地群众的“金山银山”,环境保护才能“长治久安”。
生态补偿,又称为生态服务付费,就是强调用“资源价值论”的观念重新审视生态环境资源,重新评价生态环境资源在经济建设和市场交换中所体现出的生态价值,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动态平衡。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环境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
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地方试点生态补偿机制取得了较好效果。2012年,广东省对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州南沙湿地等6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重点湿地区域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试点补偿,补偿资金1000万元。采取湿地补偿和湿地保护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值得借鉴。
但是从全国范围看,生态补偿机制还没有全面建立。面对没有生态补偿,或者生态补偿标准较低,补偿主体不明确,补偿管理不规范,激励作用不够的问题,只有通过加快建立制度,才能真正实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不是竭泽而渔。这一方面应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应尝试生态税改革,此外,还应扩大融资渠道,加强财政金融部门联系,建立基金,吸引社会资金的支持。
千百年来,当地的湖泊有哪一个不种藕呢?“靠水吃水”是湖泊周边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原生态逻辑。是不是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完全是对立的?有没有一些既保护湿地又能有益利用湿地的办法?也许开动脑筋,依靠技术,可以实现科学有度的开发和利用,这个需要去探索。
湿地和“饭碗”,不应该对立。生态补偿应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消除贫困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综合考虑,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调控相结合,因地制宜,积极创新,以切实体现环境保护的责、权、利相统一,共建共享,双赢发展。

首批越冬候鸟抵达洞庭湖湿地 “天剑”保驾护航

2014年10月10日,衡南江口鸟洲省级自然保护区,几只大雁在水边栖息 觅食。  供图/通讯员文海
进入深秋,气温渐渐降下来,洞庭湖的水位也慢慢退下,这个“候鸟天堂”即将迎来超过十万只的候鸟过冬。10月13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透露,今冬首批越冬候鸟已抵达东洞庭湖湿地。
“采桑湖这边有不到2000只候鸟,暂时只是来了小部分,大规模的候鸟抵达预计要等到11月中旬以后。”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采桑湖保护站站长易飞跃告诉记者,采桑湖是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之一,往年都是候鸟最集中过冬的“暖巢”。
最新出炉的东洞庭湖区域《2014年度夏季候鸟调查报告》显示,冬季,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在10万到15万只之间,种类约170种。你要想看到这群调皮的“精灵”,最好去浅水滩涂,或者芦苇丛中寻找。据悉,目前能在采桑湖看到少数种类的候鸟,它们主要从西伯利亚过来,有的飞越了多个中部省份,有的则是从东部沿海飞过来的。
“候鸟选择迁徙环境有自己的选择,有栖息的水源、充足的食物、相对不受干扰的环境,如果这几个条件都符合,那候鸟就更愿意过来。”易飞跃说,采桑湖之所以能吸引候鸟逗留嬉戏,是因为多方面的自然条件满足了它们的需求。
每年11月中下旬到12月上旬,洞庭湖候鸟云集,正是洞庭湖区最佳的观鸟时期。“现在继续推进封闭管理,候鸟陆续进湖了,湖区内不允许垂钓,也不允许捕捞。水温太低时,我们还可能会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水温调控。”易飞跃介绍,为给候鸟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保护站工作人员还可能对水草、植被等绿化进行恢复。(记者 谭旭燕)
“成群结队打鸟的现象基本没了”
“成群结队上山打鸟的情况,现在基本上是没有了。”10月13日,连续三年守护候鸟的志愿者、湖南省环保社团联合会理事长何建军告诉潇湘晨报记者,经过近两年官方和志愿者联手护鸟,湖南省已形成了一股全员保护候鸟的风气,“能出现这样的风气,非常难得”。
据省林业厅介绍,从今年8月10日至11月30日,湖南全省开展行动代号为“天剑”的候鸟等野生动物保护专项行动,蓝山、桂东、炎陵等县区的候鸟保护站,重点实行24小时巡护值守,其他候鸟迁飞通道、停歇地、栖息地需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人员开展巡护,并加大巡查频率,特别是候鸟集中分布的重点地区和交界地带要周密巡查,为今秋候鸟迁徙保驾护航。
省林业厅称,在今年国庆期间,新化、蓝山县等地的14个重点候鸟保护站全部实行24小时值守,其中新化县在国庆节期间抓获违法捕鸟犯罪分子11人,收缴枪支8支、其他作案工具13件。
“个别打鸟的事情还是存在,三五人结队习惯性打鸟的情况也有,还需要防,更多需要全民都来守护候鸟。”何建军说。(记者 谭旭燕)
衡阳鸟岛再现“平沙落雁”
近日,自衡阳衡南江口鸟洲省级自然保护区观鸟前线传来好消息,雁群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沙滩沼泽地栖息觅食,近30年来,雁群首次在衡南江口鸟洲过冬。
据了解,10月7日上午11点多,和平日一样,江口鸟洲管理所副所长陈冬平站在乡间坡地上掏出望远镜观鸟。“嘎!嘎!”辨音识鸟。“那分明是豆雁的鸣叫声,大雁回家了?!”他架起长筒望远镜,惊喜地看见,一行九只豆雁在低空盘旋多时,纷纷俯冲,稳稳落脚在鸟洲第一道拦河坝下游一片开阔沙洲上,可能是长途跋涉疲惫,能量消耗过大,这群可爱的“小天使”忙着在沼泽地里翻找贝壳、田螺,啄食小鱼小虾;有的伸展长翅,梳理羽毛;或“独立金鸡”,侧头小憩;黄昏时分,6只豆雁趴下安然入眠,3只侧立,警觉地注视四周,“站岗放哨”。
上游河坝开闸,运砂船马达声,令雁群受到不小惊吓。下午6点,迟迟未见豆雁的踪影。陈冬平解释,涨水淹滩,豆雁可能飞往周邻深山茂林。
10月8日,闻悉江口鸟洲“大雁回家”的喜讯,来自深圳、广州及长沙的摄影发烧友,纷纷乘高铁赴衡。据陈冬平介绍,豆雁别名大雁,通常每年8月末至9月初离开繁殖地,通常在10月中下旬左右到达我国越冬,迁徙多在晚间进行。“2008年冰灾那年,仅看见4只豆雁在江口鸟洲高空掠过,1984年至今,尚未发现一只豆雁在江口栖息留宿过夜。”陈冬平说,30年了,总算盼来了大雁归家。
豆雁通常自西伯利亚、中国东三省等地长途迁徙而至,常选择在洞庭湖一带越冬,今秋缘何情定江口?在江口土生土长的“鸟司令”陈冬平认为,通过育林禁猎等多种措施,江口鸟洲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恢复,丰茂的水草和鱼虾引来豆雁重归故里。
“严厉打击电鱼、炸鱼等,为豆雁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让豆雁长久地留下来。”江口鸟洲管理所有关负责人称,将调购一批高倍长筒望远镜供游客远距离观看,感受神奇“鸟天堂”。(通讯员 文海)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违规出租调查:“候鸟天堂”何以沦为“蟹池藕塘”

“候鸟天堂”何以沦为“蟹池藕塘”——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违规出租调查

新华网长沙2014年10月15日电(记者史卫燕)东洞庭湖的万亩内湖——采桑湖与大湖一堤之隔。这里是候鸟的栖息地,被誉为“候鸟天堂”。当大湖水位过高淹没滩涂和草甸时,这里更是东洞庭湖保护区内的“诺亚方舟”。

然而,被誉为“候鸟天堂”“诺亚方舟”的采桑湖却以每年370万元的价格被出租,沦落为种藕、养蟹的“池塘”。

万亩湿地“命运”为何遭遇突变?这一切背后有着怎样的利益链条?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承租金上涨近49倍 万亩湿地一分为二:一半种藕,一半养蟹

昔日的采桑湖碧波万顷,而记者近日来到采桑湖,却只见湖面上立着密密麻麻的荷叶,湖水难觅,鸟儿也不见了踪影。

据了解,2013年12月3日,受采桑湖镇委托,岳阳市君山区发改局挂牌出让采桑湖经营权。岳阳籍商人黄振雄最终以每年370万元的价格拿下,承包期为5年。

采桑湖镇党委书记杨曙东向记者坦承,湿地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采桑湖作为湿地保护区的实验区被允许“适度开发”,历史上一直就有养殖生产活动。上一个5年,采桑湖的承包价仅为38万元,在当地镇政府眼里,此次的出让已是国有资产的巨大“增值”。

拿到经营权之后,承包公司在采桑湖中整修了一条密闭大坝,将湖面分割成种植区和养殖区:种植区种藕,养殖区养蟹。

在众多业内专家看来,这种方式不仅破坏了采桑湖的水面,而且将严重破坏湖区的生态功能。“种藕对水位的要求比种水稻还要苛刻,要求恒定水位、减少底栖生物,而且高密度的荷叶使候鸟难以觅食。收藕之后这片‘候鸟乐园’将变为烂泥地。”岳阳市湿地保护促进会会长彭祥林说。

而接受采访的承包公司代表周长明表示:“370万元和38万元概念当然不一样。以前说白了就是‘人放天养’,但370万元的话,在品种和鱼苗数量上肯定要增加,如果还按常规的养法,利息都收不回来。”

“适度开发”还是“吃干榨净”?耗尽资源只为利益驱动

记者了解到,尽管实验区属于可适度开发区域,但依据我国《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第31条:除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以外,在湿地内禁止填埋、排干湿地或者擅自改变湿地用途;取用或者截断湿地水源;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采桑湖目前的养殖方式显然已经违规。而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镇政府这种出让不啻于“掠夺式开发”。

目前,采桑湖被出租一事已引发各方关注,国家林业局要求当地政府解决采桑湖问题。

“从湿地保护的角度来说,如此开发政府存在决策失误之处。但承包已是既成事实,政府无权将承包公司赶走,也无力赔偿公司的巨额损失。”采桑湖镇党委书记杨曙东说。

而另一方的承包公司似乎对目前的状况也不满意。“政府说公司种藕种不得,养蟹养不得,我们不可能搞一湖水喂鸟。公司经营活动符合合同约定,去法院打官司也肯定赢。”周长明说,包括第一年的租金和押金,该公司已上交政府740万元,加上今年投入的3000万元生产资金,经营压力很大。

管理部门束手无策,法规条例无力惩处:湿地保护面临困境

东洞庭湖保护区采桑湖管理站站长易飞跃对在自己眼皮下发生的一切倍感焦虑又束手无策。“很多人质疑保护区为何不作为?但是保护区只能管理而无‘地权’。”易飞跃说,“采桑湖是采桑湖镇的土地,保护区想用得掏钱去租。”

据介绍,2012年底,东洞庭湖保护管理局计划筹资租下采桑湖,结合候鸟、江豚、麋鹿等的保护,将其打造为“长江中下游的生态明珠”。但其筹措的每年50万元经费显然无法与370万元的高价相比,保护区最后只能放弃。

事实上,采桑湖的问题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传统养殖向现代水产业发展,湖区周围地产开发价值增大,各种湖面水体成了各方争夺的焦点,作为重要湿地的自然保护区在许多地方面临过度开发的境地。

2014年,国家林业局公布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数据显示,与第一次调查比较,我国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将近一成。

据了解,我国目前尚无国家层面的湿地立法。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由国家林业局颁布,多数条款针对湿地保护的单一元素设置,完整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欠缺。特别是对湿地占用征用的监督管理、各种破坏行为的处罚等缺乏有操作性的条款和规定。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副院长徐基良认为,行政上的多头管理降低了湿地保护的效率和效益,加剧了湿地保护中的冲突。业内人士认为,很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出台一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行政法规。

再过一个月,数以万计冬候鸟就会翻越千山万水,来到洞庭湖过冬。到那时,采桑湖的常客灰鹤、小白额雁、水雉等候鸟会否发现对自己的“家”已消失不见?人们只能拭目以待。

采桑湖万亩湿地变荷塘养螃蟹 政府言而无信

唯利是图!岳阳采桑湖万亩湿地变荷塘养螃蟹 政府承诺“恢复原貌”未兑现
昔日的采桑湖湿地,如今俨然成为一片翠绿的荷塘,难觅往昔踪影。 记者 赵玲 摄
新闻前奏
位于东洞庭湖保护区内的采桑湖,当地政府将其外包养蟹种藕。后又一度叫停要求复原。如今,现状依然严峻,湿地变荷塘。人们再次担心生态因此遭破坏而无法复原。那么,湿地保护和利用当中,究竟该如何找到平衡?
位于东洞庭湖保护区内的采桑湖,去年底被当地政府以每年370万元价格出租。承包者在湿地上新修二级堤坝,加固加宽中央堤坝,养蟹种藕。此事经本报报道后引发各界关注。早在2014年4月17日,岳阳市君山区副区彭明实地考察湿地情况时曾当场表示:承包方立即停工,一周内恢复湿地原貌。
时隔4个半月后,8月26日,三湘都市报记者再次现场走访发现,除了新修的二级堤坝被推翻外,中央堤坝并未恢复原样。更令人惊讶的是,由于埋下的藕杆并未清理,如今荷叶遍布数千亩,湿地变身荷塘,原貌难觅其踪。
采桑湖再度告急!
【回访】 湿地俨然成千亩荷塘
湿地?荷塘?面对偌大的几千亩荷叶,作为资深环保志愿者,老彭一时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诠释。
老彭不知道围着这块湿地转过多少圈。他喜欢看鸟、拍鸟、瞎转悠……他熟悉道道沟壑,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老彭都花在了这片湿地上。
8月26日,雨后的采桑湖湿地内烟波浩渺,荷叶熙熙攘攘地弥漫着大半个湿地。与岸边接壤的草地上,几十只不知名的黑白两色禽类来回觅食。
“这可是百鸟圣地!”以往老彭常向朋友夸耀。采桑湖是灰鹤、豆雁、小白额雁、罗纹鸭、水雉、须浮鸥、凤头等候鸟的主要繁殖和栖息地。一堤开外,就是东洞庭湖保护区核心区。现在,他却犯糊涂了,只因为湿地上这些荷叶,以及淤泥下看不见、数量却十分惊人的莲藕。“这还是原来那片候鸟缱绻、栖息、繁衍的湿地吗?”回想以往,他的眉头皱得老高。
知情者称,采桑湖湿地被承包后,承包商围着湿地外环种藕,面积高达4000亩,内环养蟹,面积同样惊人。
【质疑】 政府昔日表态难兑现?
“承包方立即停工,一周内恢复湿地原貌。”对于君山区副区长彭明4月17日实地考察湿地时的这句表态,在场者和环保志愿者们仍记忆深刻。
4月22日和23日,记者两次前往采桑湖,发现外环堤坝大部分已被推平,内环和中央堤坝尚未动工。4月25日,记者获悉,二级堤坝已全被推平,但中央堤坝仍未恢复。
然而,更有甚者——经过4个月的生长期后,原来埋下的4000亩藕杆已破土长成了及人高的荷叶。
“恢复原貌就包括清除外来物种。这块湿地本来是没有藕的,恢复原貌难道不包括挖掉这些藕杆吗?”环保志愿者们不禁质疑。
对此,彭明回应称,就采桑湖的现状,政府邀请了省里的林业专家进行研讨。“专家的意见是,已经对它进行了一次破坏,不能继续第二次破坏。比如这些藕已经种下去了,不可能把水抽干了把它挖出来。”
目前莲藕仍处于生产期,冬季将大量上市,到时是否会大范围开采莲藕?彭明明确表示:不会开采。采桑湖镇镇长杨剑波则称,因为政府和承包方的赔偿问题一直未谈妥,“这个需要跟老板谈。”
各方说法
莲藕会影响湿地生态吗
八月已末。按往常,再过两个月,数以万计的灰鹤、小白额雁、反嘴鹬等冬候鸟就会开始翻越千山万水,来到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过冬。采桑湖曾是候鸟大爱之地。
现状严峻。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科长高大立曾告诉记者,近年来,采桑湖的养殖强度变大,湿地生态环境恶化,栖息候鸟数量不断减少。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在这片湿地上栖息繁衍的候鸟最多时可达2万多只,现在却锐减至1万只左右。
莲藕和荷叶的存在会影响湿地生态吗?今年,冬候鸟还会来吗?彭明解释说,“我们论证了,现在即使那里有藕,只要到枯水期间不把水抽干挖藕的话,对生态还是不会造成破坏的。反过来如果现在一下子全部把它挖起来,这就留下了一个伤疤。”
保护区管理局采桑湖站站长易飞跃认为,由于今年才开始种藕养蟹,没有数据上的对比,“现在不清楚”。
中科院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助理研究员侯志勇却不禁有些担忧:“藕田种久了,就没办法恢复原态了”。
侯志勇在研究站工作已5年,主要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种了藕,原生植被已经破坏了,如果还不采取措施的话,原生植被肯定恢复不了,原来的那种生貌环境肯定也恢复不了。”
“藕田的物种跟原有物种是不一样的。”他举例说,比如以前是没有植被的滩涂,现在变成藕田,原生态环境被破坏,滩上的软体动物、小鱼小虾之类就少了,物种构成和生物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导致越冬候鸟食物短缺,甚至食物链的断裂。“冬候鸟就没东西吃了,也就不适合它们生存了,它们也就不会再来了。”
惠民? 护鸟? 如何平衡
承包方周经理透露,公司已经向采桑湖政府交了740万元,“一年370万元租金,还有370万元的押金。”再加上平整土地、购买蟹苗和莲藕的费用,一共已投入上千万。
对当地村民而言,大都赞成承包湿地。采桑湖镇镇长杨剑波曾介绍,候鸟到来时,农户种植的蔬菜和渔民放养的鱼苗,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每年遭受近500万元损失,乡镇每年接待村民投诉100多次。”
历史上的采桑湖作为渔场,一直被承租出去,部分所得租金用来弥补村民损失。据村民张师傅透露,以前每年38万元的租金,分到各家各户手上的只有几百元。如今每年370万元的租金,实现了承包价格的近十倍上涨,村民拿到手的钱也多了许多,“几千到上万元不等。”
部分款项也被用来改善村里的生活环境,“修路啊,为家境不好的家庭装空调啊。”张师傅说,在当地村民心中,对外承包湿地已然成为一项“惠民工程”。
“只是确实不应该影响候鸟的栖息。”张师傅坦言,村民们也爱鸟。与候鸟共处了这么多年,如今大规模开发湿地后,村民们的内心也很忐忑,“我们想鸟来,也想生活有所改善。就像有架天平,偏向哪方都不好,心里都不好受。”
专家建言
在保护前提下科学利用
与村民打了5年交道,侯志勇对他们的内心矛盾十分清楚,也很理解。
“其实我们有一个共识——湿地保护和利用都很重要。我们一直提倡在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作为资源,本身具有利用价值。在不破坏的前提下,创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无可厚非。关键是在保护前提下科学利用。”侯志勇说。
据了解,目前中科院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对采桑湖湿地保护特别关注,正着手对采桑湖进行生态规划。“通过我们对采桑湖区域本土的调查结果,该保护的区域还是要保护起来,重点区域必须保护起来。这是红线,绝对不能动。”
“2008年5月,因为三峡加大放水,东洞庭湖水位猛涨,淹没了湖滩草地,使候鸟无处安身觅食,因饥饿入垸内吃蔬菜和麦苗,给当地农户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省水利厅教授级高工、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原局长聂芳容对当年农户经受的惨烈损失记忆犹新。
当年,他曾提议,为保护生态条件,拟选择东洞庭湖边缘的采桑湖为湿地保护试点区。“这个垸子的自然条件与天然湖泊湿地生态极相似。如果能够将这个垸建为湿地保护区,那么,不管外湖如何变化,在弱化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我们就能保存一块无论何时候鸟过来都能栖息的土地了。”
■记者 赵玲 实习生 彭兰花 王瑶

洞庭湖种藕:要饭碗还是要湿地


采桑湖湿地内建起大坝。

湿地内种藕使采桑湖失去了蓄水功能。

  专家认为采桑湖内养蟹种藕,前来过冬的候鸟会越来越少。

万亩湿地被开发商承包种藕养蟹建大坝 国家林业局责令恢复原状 专家认为严重破坏生态
站在采桑湖大坝上,老彭对着一只白头灰身的大鸟一阵猛拍。“拍一回少一回,明年再来估计就没有了。”老彭边拍边喃喃自语道。采桑湖是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仅一堤之隔的万亩内湖,为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今年开始,由于采桑湖的万亩水面以370万元/年的价格租给承包商养蟹种莲藕,很多权威专家都疾呼:采桑湖的生态已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今年4月,国家林业局也紧急责令采桑湖内的违规建设立刻恢复原貌,但效果并不理想。然而,湖面出租每年能为村民们带来200万元收入,多数村民对此并不抵触。要饭碗还是要湿地,这也是摆在当地政府部门面前的一个两难的选择。
文、图 本报记者肖欢欢
租湖养蟹
当前正是螃蟹肥美的时节,东洞庭湖保护区范围内的采桑湖也迎来了螃蟹丰收。不过,在志愿者们眼中,这却是个坏消息,螃蟹越养越肥,采桑湖只会越来越“瘦”。“洞庭湖以前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遭蚕食萎缩后变为第二大淡水湖,如果洞庭湖湿地继续遭到破坏蚕食,在未来数年,可能连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的地位都不保。”有专家昨日担忧地表示。
保护区内围湖养蟹
别号“洞庭湖鸟人”的岳阳市湿地保护促进会会长彭祥林一年中有一半时间耗在采桑湖上。他说,秋天北方天气转凉后,数以万计的灰鹤、反嘴鹬等冬候鸟会启动“过冬模式”,翻越千山万水,来到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过冬,使这里成为“候鸟天堂”。但如今,1.2万亩水域中的大部分都种着莲藕,另一半养起了蟹,中间由一道绵延数公里的大坝隔开。
彭祥林说,近十年来,在这片湿地上栖息繁衍的候鸟最多时可达2万多只,现在却锐减至1万只左右。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采桑湖管理站站长易飞跃也表示,鹬类喜欢生活在浅水滩涂水和泥交界的地方,吃小个头软体动物和泥巴里的植被,“改成藕田后,鹬没有食物来源,就不会来了”。同时受到影响的禽类还有雁、鸭、鹤等鸟禽。
他表示,采桑湖属于洞庭湖保护区的实验区,而非核心区,能否进行经营性活动,一直模棱两可,但实际上,经营活动一直在搞。其次,从地域上看,采桑湖属于采桑湖镇的土地,并不归保护区管辖,保护区管理部门只能提出建议,不好直接干预,颇有些无奈。当地政府有自己的考虑,上万亩的一片湖面,如果闲置着不开发,每年还要因为保护区内的鸟类投入几百万元,在当地政府看来,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简直是“抱着金山没饭吃”。
早在今年4月,看到承包商在湖中拢起堤坝,准备种藕养蟹,老彭和志愿者们就曾大声疾呼,“救救采桑湖”。
大坝将采桑湖“腰斩”
今年承包商在采桑湖养蟹种藕后,对采桑湖大坝进行了加高、加宽、加固,一条约6公里长的堤坝将采桑湖从中“腰斩”。
对于采桑湖眼下的改变,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侯志勇博士深感忧虑。他认为,采桑湖湿地已遭到破坏,其整体生态功能弱化,引发一系列生态风险。
他表示,万亩水面上种上了藕,它原有的植被就破坏掉了(因为要挖掉植被才能种藕),然后水位控制以后,这个区域水温环境也变化了。比如说有些鸟类是吃水草和软体动物的,现在变成藕了,它没有食物了,也就不会来了。总之,就是将原生态环境破坏掉了,导致了它物种构成和生物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
湖南省政府参事、水利厅原总工程师聂芳容曾担任过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局长,他认为,采桑湖种藕是瞎胡闹。“上万亩的湖,怎么能拿来种藕呢?种藕,就把水位限制死了。”他说,种藕对水位的要求比种水稻还要苛刻,当外湖涨水时,作为内湖的采桑湖水位也应保持一定高度,以减小堤内外的横向作用力。而这与养殖和种藕是相矛盾的。养殖不仅污染水质,为了捕鱼有时还需要把水排干,改成藕田就更装不下水了,起不到调蓄的作用。
实际上,专家们的担忧不无道理。近年来,湖南省湿地保护形势严峻,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污染普遍较重,生态功能下降。过去10年,洞庭湖湿地面积减少24万亩,从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退居第二位。
作为洞庭湖国家保护区的重要部分,采桑湖遭破坏引起国家林业局的重视。今年4月16日,国家林业局责令当地政府敦促承包者停止施工,一周内恢复原貌。
租金诱惑
采桑湖镇现属于岳阳市君山区。采桑湖垸的现有总面积为3万多亩,有水面1万亩,耕地1万亩,湖草湿地1万亩。靠近湖的居民被划成一个行政村—“采桑湖渔场”,隔堤而居。
“靠湖吃湖”是当地对水面进行开发的硬理由。在当地政府部门看来,采桑湖的养殖从很早就开始了,不是现在才有。采桑湖镇镇长杨剑波介绍说,采桑湖有三个性质,第一,它是华洪运河的调蓄湖,运河本身是一条没有出口的断头河,采桑湖起到调蓄作用;第二,它是周边老百姓赖以生产生活的基地,历史上一直就有养殖生产活动;第三,它属于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核心区只有一堤之隔,但本身并非核心区,而是实验区。
1985年,采桑湖水面对外承包经营。钱粮湖农场的水产队是采桑湖的首批集体承包者。2000年,钱粮湖农场拆场、设区。采桑湖被合并到君山区管理,并划归采桑湖镇管辖。2004年,采桑湖以38万元/年的价格出租出去养鱼。2013年年底,原合同到期。2013年12月3日,君山区发展改革局将采桑湖大湖四堤面积约1万亩的5年经营权挂牌出让。今年1月,一名承包者以370万元/年的价格竞得。
而当地政府部门也有自己的苦衷。君山区政府一位负责人表示,采桑湖只是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范围中极小的一个区域,它的功能定位首先应是服从防汛调蓄,再是支持生态保护。君山区绝大部分区域都在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规范范围之内,这些年来,君山区为保护东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仅2013年一年候鸟危害农作物面积全区就达13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3500万元之巨。采桑湖镇每年鸟害面积达3万余亩,周边群众每年都承受了超过600万元的重大损失。
“我们守着几万亩湖面,国家又没有补贴,如果我们不把这些湖租出去产生些经济效益,拿什么来创收?保护采桑湖的钱从哪里来?我们的财政并不宽裕,每年都有上千万元的保护资金缺口。”他说。
湿地为“饭碗”让路?
而对于外界的指责,采桑湖的承包者、湖南采桑湖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长明也有一肚子苦水要倒。
他说,自己投入370万元租下湖面,在品种和鱼苗数量上肯定要增加,如果还按常规的养法,利息都收不回来。他已经交了一年370万的承包费,另外还交了一年的押金,合计740万元,再加上种藕的花费,一共投入达到1500万元。他说,自己是合法经营,并无违规之处。待螃蟹收获结束后,将开始挖水田里的莲藕。“当地政府的人跟我说,让我别挖莲藕,我投了1000多万元,不挖去卖怎么行?我又不是慈善家。”
当地村民也是承包款的受益者。据采桑湖镇镇长杨剑波介绍,采桑湖出让得来的370万元年租金中,有200万元用于返回给采桑湖渔场(村)。“这片湖以前闲着也是闲着,能多1万块收入也是好事情,总比没有好。”村民老刘告诉记者,以前养鱼时,候鸟太多,每年都有大量鱼苗被野鸟吃掉。
采桑湖渔场党支部书记高元满也表示,周长明的公司以370多万元的价格承包了采桑湖渔场1.2万亩水面用于种养虾蟹鱼藕,渔场得到了近200万元的收益,改善了新农村建设。全村共有168户,平摊下来每户可得1万多元。他说,补贴是一方面,该公司还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预计全年总劳务费会为村民带来几百万的收入。
不过,也有村民认为这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村民老赵说,村里的常住人口约有800余人,约200户,平均下来每户只有1万的收入,这点好处根本不值得一提。村民们以为大湖配套养育鱼苗为生。由于采桑湖大湖改变其养鱼功能(养蟹、种藕),不需要鱼苗,渔场配套养殖户鱼苗无处销售,价格从过去6~7元降到3元,不到过去价格的一半,村民们苦不堪言。
争议
采桑湖
该不该开发?
对于遭到网友诟病的修建大坝将采桑湖一分为二,采桑湖镇政府则回应称,采桑湖一直就分为上、下采桑湖,主要原因是采桑湖北高南低,水面不平,当时的农场职工为利于养殖,就在湖中间修了一个间堤。网友看到的中间间堤还是原来的老堤,只是承包人对其进行了整形加固,且间堤中间有很长的缺口,保证上下采桑湖水域的连通。
采桑湖镇政府还表示,采桑湖镇在经营权出让合同中明文规定:“乙方在不改变大湖整体面积、基本属性及非法经营(不准养珍珠,所有养殖必须符合环保、生态要求)的前提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而在彭祥林看来,这个弹性十足的条款是在为开发商开发采桑湖“打掩护”。“现在鸟类栖息地也不复存在了,算不算改变了湖的属性?”
在洞庭湖工作过多年的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办事处主任蒋勇认为,采桑湖正在进行的施工属于“重大改变”。采桑湖的承包商,未进行任何审批手续,明显属于违规施工。
专家建议作永久湿地
今年4月,湖南省环保社团联合会等组织在网上发表致岳阳市的公开信,引来数百位国内外专家大腕支持。专家们建议:一是依法解除基层政府与养殖企业签订的外包协议,尽快退堤拆坝,还原采桑湖原有地理地貌,清除外来养殖物种,保护原有生物链。二是将采桑湖的行政管辖与土地权属整体划拨给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三是将采桑湖划归保护区“核心区”,而非“实验区”。
但岳阳市君山区政府一位负责人透露,采桑湖的问题解决起来十分棘手。采桑湖是区人民政府的国有资产,采桑湖镇只是受区政府的委托进行管理,保护区管理局与采桑湖镇协商接过管辖权程序不符。从目前情况来看,强制和承包商解约似乎理由并不充分。一旦合约解除,补偿的钱谁来出?补多少?
目前,君山区政府专门研究后有了基本定位:大面积的大拆大建不被允许,在保持调蓄和不破坏生态的情况下,可以适度开发。
湖南省社科院一位专家也坦言,采桑湖面积有3万亩,放着完全不开发,也不现实。周围2000多村民“靠水吃水”,完全把湖面保护起来,这些人的吃饭问题也成问题。东洞庭湖保护区副局长姚毅也证实了这一点。他透露,由于保护区成立时划定面积过大,将岳阳市君山区、岳阳楼区等有明显经济诉求的地块也划成了保护区的实验区,导致根本管不过来,保护区后来将这部分占保护区总面积17.5%的区域从保护区中划出去。
聂芳容建议将采桑湖作为一片永久的原生态湿地保留下来,成为固定的鸟类栖息地。

观鸟·拍鸟·护鸟培训活动于成功举办

2014年9月26日晚7点,由岳阳市摄影家协会、岳阳市湿地环保促进会、湖南东洞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举办的“观鸟·拍鸟·爱鸟”培训活动,在岳阳市炮台山民主党派会议室成功举行。
二十多位来自岳阳各界的爱鸟、爱摄影的朋友齐聚一堂,学习科学观鸟知识、拍鸟技巧,了解洞庭湖现有鸟类资源状况,探讨如何更好的保护鸟类及其栖息的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