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嘴海雀

角嘴海雀 Rhinoceros Auklet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角嘴海雀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Cerorhinca monocerata

描述:体型略大(32厘米)的暗污色海雀。嘴橘黄或黄色,头部具两道特征性白色条纹,脚黄色。上体具灰色横斑及杂斑。繁殖羽的明显特征为眼后的白色眉纹及眼下的白色髭纹。嘴及脚的橘黄色较浓,上颚基部具一小的浅色角状物,角嘴海雀因此得名。
虹膜-黄色;嘴-繁殖期橘黄色,其他时节黄色;脚-黄色。

叫声:通常不叫。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沿海、日本北部、千岛群岛、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和美国西北部及相邻海域。

分布状况:罕见冬候鸟。偶见于辽宁(旅顺)。

习性:营巢于洞穴中;取食于远海。结大群。飞行能力强;入水低沉。

冠海雀

冠海雀 Japanese Murrelet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扁嘴海雀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Synthliboramphus wumizusume

描述:体小(25厘米)的黑、灰及白色海雀。额、头顶及颈背青黑,颊及上喉灰色。眼上部头侧有白色条纹延至上枕部相交,嘴极短。上体灰黑,下体近白,两胁灰黑。仅夏季具凤头,并为黑色尖形。冬羽大体似扁嘴海雀,但头部的黑白色分布不同。
虹膜-褐黑;嘴-灰白;脚-黄灰。

叫声:尖厉哨音。

分布范围:日本及附近海域。迷鸟至萨哈林岛。

分布状况:迷鸟。偶见于台湾海上。

习性:具小型海雀的典型特性。

扁嘴海雀

扁嘴海雀 Short-billed Guillemot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扁嘴海雀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Synthliboramphus antiquus

描述:体型略小(25厘米)的黑白色海雀。头厚,嘴粗短而色浅,形似企鹅。繁殖期的特征为头无羽冠,背蓝灰,下体白色,喉黑,白色的眉纹呈散开形。非繁殖期眉纹及喉部的黑色消失。飞行时翼下白色,前后缘均色深,腋羽色暗。
虹膜-褐色;嘴-象牙白,嘴端深色;脚-灰色。

叫声:低沉笛音及金属碰撞般的声音。

分布范围:繁殖于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西伯利亚的东部沿海、日本北部及朝鲜。越冬于中国南部及美国西部的沿海。

分布状况:偶见于香港水域。

习性:沉水较低。下潜前先把水弄干净。飞行低且直,短距离后很快又落到海面。

斑海雀

斑海雀 Marbled Murrelet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斑海雀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Brachyramphus marmoratus

描述:体小(24厘米)的黑褐色及白色海雀。嘴细长。冬羽:颏、喉、颈、颈背、下体及肩羽白色,与体羽其余部分的深色成明显对比。眼圈白。繁殖羽为体羽的白色部分具灰黑色横斑。亚成鸟似成鸟,但对比度不甚明显。
虹膜-褐色;嘴-褐色;脚-近粉色。

叫声:为meer-meer-meer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阿拉斯加及西伯利亚的东部沿海。分布从阿留申群岛至日本及美国西部。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甚罕见候鸟。亚种perdix于辽宁(旅顺)及山东(青岛)海面曾有记录。

习性:游泳时嘴和尾均上翘。
注:亚洲的亚种perdix可分开另作一种。

白玄鸥

白玄鸥 White Tern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白玄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Gygis alba

描述:体小(30厘米)的纯白色燕鸥。成鸟:通体白色,仅眼圈黑色;尾略呈叉形,外侧尾羽较第二、三枚尾羽为短;嘴甚细尖并略上翘。幼鸟:耳斑深色,上背及翼上具灰褐色杂斑,初级飞羽羽轴黑色,两翼较圆。
虹膜-褐色;嘴-近黑,嘴基蓝色;脚-蓝黑,蹼偏白。

叫声:轻柔的呼呼叫声。

分布范围:广布于各大洋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分布状况:极罕见的漂鸟,于澳门海域有过一次记录,也见于中国南海的西沙群岛。

习性:飞行略呈波浪形,偶尔潜入水中捕食,但从不完全没入水中。

白顶玄燕鸥

白顶玄燕鸥 Noddy Tern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玄燕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Anous stolidus

描述:中等体型(42厘米)的深烟褐色燕鸥。凹形尾,除头顶近白及眼圈白色外,体羽为全烟褐色。幼鸟的额及头顶深色,眼圈白色,背羽羽尖及翼覆羽近白。亚成鸟似成鸟但无浅色的头顶。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褐色。

叫声:沙哑的karrk及kwok-kwok声。

分布范围: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大洋和澳大利亚北部,于整个分布区域内均有繁殖。

分布状况:亚种pileatus于海上并不罕见,但近岸处不常见。以往曾在台湾海域的岛屿上繁殖。

习性:大洋性鸟类。缓慢懒散地盘旋飞行,极少如其他燕鸥那样冲入水中。多捕食那些被凶猛鱼类追逐而跃出水面的小鱼,有时停在水面进食。求偶时双方作点头炫耀表演,因此得其英文名。
注:相似的Black Noddy Anous minutus体型较小而纤细,顶冠几乎纯白并可延伸而覆盖枕部。可能出现于中国南海的南部或台湾东南部海域。

黑浮鸥

黑浮鸥 Black Tern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浮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Chlidonias niger

描述:体小(24厘米)的近黑色燕鸥。翼下白色,与白翅浮鸥区别在于嘴黑,翼下白,两翼及腿部的灰色较深。冬季成鸟头及胸部的黑色消失,但头顶仍有黑色延伸至眼后,眼先具黑色小点,飞行时翼前的胸侧具一小块黑斑。尾较白翅浮鸥深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暗红。

叫声:短促带鼻音的尖叫kyeh,联络声为klit。

分布范围:繁殖于北美洲,欧洲至里海及俄罗斯中部的淡水水体。冬季南迁至中美洲、南非及西非,漂鸟远至智利、日本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在中国极为罕见。繁殖于新疆西部的天山,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池地区可能也有分布。天津、北京、河北(北戴河)及江苏盐城等地有迷鸟记录。

习性:栖于沿海及内陆水域。比白翅浮鸥更喜海洋环境。飞行振翼快速而幅度大,嘴下垂。

白翅浮鸥

白翅浮鸥 White-winged Tern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浮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Chlidonias leucoptera

描述:体小(23厘米)的燕鸥。尾浅开叉。繁殖期成鸟的头、背及胸黑色,与白色尾及浅灰色翼成明显反差;翼上近白,翼下覆羽明显黑色。非繁殖期成鸟:上体浅灰,头后具灰褐色杂斑,下体白。与非繁殖期须浮鸥的区别在白色颈环较完整,头顶黑色较少,杂斑较多,黑色耳覆羽把黑色头顶及浅色腰隔开。
虹膜-深褐;嘴-红色(繁殖期),黑色(非繁殖期);脚-橙红。

叫声:重复的kweek声或尖厉的kwek-kwek叫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南欧及波斯湾,横跨亚洲至俄罗斯中部及中国;冬季南迁至非洲南部,并经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偶至新西兰。

分布状况:不常见的季候鸟及冬候鸟。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东北及黄河拐角处;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北方;越冬于华南和东南沿海的较大河流及台湾和海南岛。主要分布在沿海,但可能进内陆至浸水的稻田。

习性:喜沿海地区、港湾及河口,以小群活动;也至内陆稻田及沼泽觅食。取食时低低掠过水面,顺风而飞捕捉昆虫。常栖于杆状物上。

俗名:白翅黑海燕 白翅黑燕鸥

须浮鸥

须浮鸥 Whiskered Tern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浮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Chlidonias hybrida

描述:体型略小(25厘米)的浅色燕鸥。腹部深色(夏季),尾浅开叉。繁殖期:额黑,胸腹灰色。非繁殖期:额白,头顶具细纹,顶后及颈背黑色,下体白,翼、颈背、背及尾上覆羽灰色。幼鸟似成鸟但具褐色杂斑,与非繁殖期白翅浮鸥区别在头顶黑,腰灰色,无黑色颊纹。
虹膜-深褐;嘴-红色(繁殖期)或黑色;脚-红色。

叫声:沙哑断续的kitt或ki-kitt声。

分布范围:繁殖在非洲南部、西古北界的南部、南亚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亚种swinhoei为季候鸟,繁殖于中国的东半部;冬季南迁,有些鸟在台湾越冬。

习性:结小群活动,偶成大群,常至离海20千米左右的内陆,在漫水地和稻田上空觅食,取食时扎入浅水或低掠水面。

乌燕鸥

乌燕鸥 Sooty Tern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燕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Sterna fuscata
描述:中等体型(44厘米)的背黑色燕鸥。尾深开叉。似褐翅燕鸥,但上翼及背深烟褐色,无灰色后领环,白色的前额也不延伸成眉线。亚成鸟烟褐色,臀白,背及上翼具白色点斑成横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鼻音的ker-waky-wak,或wide-a-wake声。
分布范围:广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的热带海域。
分布状况:亚种nubilosa远离海岸,但偶见于中国东南部沿海、香港及台湾海上,尤其在台风后出现。
习性:海洋性鸟类,栖于远离海岸的洋面或多岩礁多沙岛屿。晚上跟随船只。飞行轻松优雅,逆风直插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