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海雕

玉带海雕 Pallas’s Sea-Eagl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海雕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Haliaeetus leucoryphus

描述:体大(80厘米)的深褐色海雕雕。头、颈及胸金皮黄,楔尾且尾下具白色宽带为其特征。亚成鸟棕褐色,飞行时黑色的次级飞羽翼下的浅色中覆羽并黑色楔型尾与浅色基部成对比。翼下初级飞羽基部浅色斑纹明显。耳覆羽及过眼线深褐。颈上矛状尖羽形成翎颌。
虹膜-黄色;嘴及蜡膜-灰色;脚-黄白或灰色。

叫声:响亮尖叫。繁殖期甚喧闹。

分布范围:伊拉克(冬季)至中亚、印度北部及缅甸。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不常见留鸟及季候鸟。繁殖于新疆西部及中部、青海、甘肃、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池)、黑龙江和西藏南部。迁徙经过中国中部、东北,南至江苏(Shaweishan Is)的多数地区。

习性:于内陆湖泊、沼泽、高原及贫瘠地区河流捕食鱼类。栖于树上或柱子上,然后冲下捕食近水面的鱼类。

俗名:阿拉格-扎戈力 黑鹰 腰玉

栗鸢

栗鸢 Brahminy Kit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栗鸢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Haliastur indus

描述:中等体型(45厘米)的白及黄褐色鸢。成鸟:头、颈及胸白色,翼、背、尾及腹部浓红棕色,与黑色的初级飞羽成对比。亚成鸟通体近褐,胸具纵纹,第二年为灰白,第三年具成鸟羽衣。与黑鸢及黑耳鸢区别在尾圆。
虹膜-褐色;嘴及蜡膜-绿灰色;腿及脚-暗黄。

叫声:尖厉咪声高叫shee-ee-ee或kweeaa声。

分布范围:印度及中国南部至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不常见且数量仍在下降,生活在大型河流及沿海,见于长江下游、西江、云南西南部及东南沿海。

习性:单独或结小群活动,在水道或近水处盘旋。

黑耳鸢

黑耳鸢 Black-eared Kit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鸢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Milvus lineatus

描述:体型略大(65厘米)的深褐色猛禽。尾略显分叉,飞行时初级飞羽基部具明显的浅色次端斑纹。似黑鸢但耳羽黑色,体型较大,翼上斑块较白。
虹膜-褐色;嘴-灰色,蜡膜蓝灰;脚-灰色。

叫声:同黑鸢。

分布范围:亚洲北部至日本。

分布状况:常见并分布广泛。此鸟为中国最常见的猛禽。留鸟分布于中国各地,包括台湾、海南岛及青藏高原高至海拔5000米的适宜栖息生境。

习性:同黑鸢。栖于中国西部城镇及村庄、东部河流及沿海。
注:以往归入黑鸢Milvus migrans的亚种并与Milvus korschun lineatus同种(郑作新,1987)。

黑鸢

黑鸢 Black Kit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鸢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Milvus migrans

描述:中等体型(55厘米)的深褐色猛禽。浅叉型尾为本种识别特征。飞行时初级飞羽基部浅色斑与近黑色的翼尖成对照。头有时比背色浅。与黑耳鸢区别在于前额及脸颊棕色。亚成鸟头及下体具皮黄色纵纹。
虹膜-棕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尖厉嘶叫ewe-wir-r-r-r-r。

分布范围:非洲、印度至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亚种govinda为云南西部及西藏东南部的留鸟。

习性:喜开阔的乡村、城镇及村庄。优雅盘旋或作缓慢振翅飞行。栖于柱子、电线、建筑物或地面,在垃圾堆找食腐物。

俗名:俄老刁 黑耳鸢 老鹰 老鸢 牙鹰 岩鹰 鹞鹰

黑翅鸢

黑翅鸢 Black-winged Kit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黑翅鸢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Elanus caeruleus

描述:体小(30厘米)的白、灰及黑色鸢。特征为黑色的肩部斑块及形长的初级飞羽。成鸟:头顶、背、翼覆羽及尾基部灰色,脸、颈及下体白色。唯一一种振羽停于空中寻找猎物的白色鹰类。亚成鸟似成鸟但沾褐色。
虹膜-红色;嘴-黑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轻柔哨音wheep, wheep。

分布范围:非洲、欧亚大陆南部、印度、中国南部、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罕见留鸟见于云南、广西、广东及香港的开阔低地及山区,高可至海拔2000米。曾在湖北及浙江有过记录。

习性:喜立在死树或电线柱上,也似红隼悬于空中。

凤头蜂鹰

凤头蜂鹰 Oriental Honey-buzzard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蜂鹰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Pernis ptilorhynchus

描述:体型略大(58厘米)的深色鹰。凤头或有或无。两亚种均有浅色、中间色及深色型,各似鹰雕雕及。上体由白至赤褐至深褐色,下体满布点斑及横纹,尾具不规则横纹。所有型均具对比性浅色喉块,缘以浓密的黑色纵纹,并常具黑色中线。飞行时特征为头相对小而颈显长,两翼及尾均狭长。
虹膜-橘黄;嘴-灰色;脚-黄色;近看时眼先羽呈鳞状为特征性。

叫声:响亮悦耳的高音四音节叫声wee-wey-uho或weehey-weehey。

分布范围:古北界东部、印度及东南亚至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具长羽冠的亚种ruficollis数量稀少,见于四川南部及云南,部分鸟作区域性迁徙。古北界东部具短羽冠的亚种orientalis繁殖于黑龙江至辽宁,冬季经华中及华东至台湾、东南各省及海南岛。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森林并不罕见。

习性:飞行具特色,振翼几次后便作长时间滑翔,两翼平伸翱翔高空。有偷袭蜜蜂及黄蜂巢的怪习。

俗名:八角鹰 雕头鹰 雕头鹰 蜜鹰 乌温图-和日木其

黑冠鹃隼

黑冠鹃隼 Black Baza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鹃隼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Aviceda leuphotes

描述:体型略小(32厘米)的黑白色鹃隼。黑色的长冠羽常直立头上。整体体羽黑色,胸具白色宽纹,翼具白斑,腹部具深栗色横纹。两翼短圆,飞行时可见黑色衬,翼灰而端黑。飞行时振翼如鸦,滑翔时两翼平直。
虹膜-红色;嘴-角质色,蜡膜灰色;脚-深灰。

叫声:作一至三轻音节的假声尖叫,似海鸥的咪咪叫。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越冬在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有三个亚种出现:wolfei在四川,syama在华南及西南,指名亚种在海南岛。地区性并不罕见,栖于开阔有林的低地。

习性: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振翼作短距离飞行至空中或于地面捕捉大型昆虫。

褐冠鹃隼

褐冠鹃隼 Jerdon’s Baza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鹃隼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Aviceda jerdoni

描述:中等体型(45厘米)的褐色鹃隼。形长的冠羽常垂直竖起。上体褐色,下体白色具黑色纵纹,胸腹部具赤褐色横纹。与凤头鹰的区别在冠羽长许多,翼尖几乎长及尾尖。飞行时两翼尤其近端处甚长且宽,平尾。
虹膜-黄红色;嘴-黑色,蜡膜浅蓝灰;脚及腿-黄色。

叫声:飞行时发出哀怨的叫声pee-weeoh,第二音逐渐消失,似蛇雕雕。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及苏拉威西。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云南西南部及海南有几次记录。可能在中国有繁殖但不肯定。

习性:从树栖处捕食,喜森林边缘,常活动于有遮盖处。

俗名:褐冠鹃雕

Osprey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鹗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Pandion haliaetus

描述:中等体型(55厘米)的褐、黑及白色鹰。头及下体白色,特征为具黑色贯眼纹。上体多暗褐色,深色的短冠羽可竖立。亚种区别在头上白色及下体纵纹多少。
虹膜-黄色;嘴-黑色,蜡膜灰色;裸露跗蹠及脚-灰色。

叫声:繁殖期发出响亮哀怨的哨音。巢中雏鸟见亲鸟时发出大声尖叫。

分布范围:全世界。

分布状况:分布广泛但一般罕见。留鸟分布在中国多数地区,夏候鸟于东北及西北。

习性:捕鱼之鹰,从水上悬枝深扎入水捕食猎物,或在水上缓慢盘旋或振羽停在空中然后扎入水中。

俗名:吃鱼鹰 亚巴拉格-额力女 鱼雕 鱼鸿 鱼江鸟 鱼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