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越冬候鸟抵达东洞庭 12月初可观万鸟齐飞

初冬,水鸟蹁跹的东洞庭。

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大批野生水禽和候鸟栖息繁殖。

在东洞庭湿地上奔跑的自然野生麋鹿种群。组图由岳阳市旅外侨办提供

  红网时刻11月13日讯(通讯员 张耀华 记者 姚冶)初冬,气温渐渐下降,洞庭湖的水位也慢慢退下,今冬首批越冬候鸟已抵达东洞庭湖湿地。

12月8日到10日,2017年岳阳洞庭湖观鸟赛即将举行。预计在12月初,东洞庭湖这个“候鸟天堂”即将迎来超过十万只的候鸟过冬。

记者11月10日在岳阳市东洞庭湖保护区采桑湖管理站看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野鸭、大雁、白鹭等十几种千余只野生水禽和候鸟栖息繁殖。在这里,鸟儿时而探入水中捕鱼捉虾,时而在水面上嬉戏游玩,时而在空中翩翩飞舞,采桑湖湿地成了鸟儿栖息的乐园,形成人、鸟、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大景观。

洞庭湖是湖南的母亲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国际鸟类重要的越冬地。1982年,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成立,保护区内记录到鸟类346种,其中白鹳、黑鹳、白鹤、白头鹤、大鸨、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都在这里栖息。经过多年来的保护及治理,东洞庭湖保护区内水草茂盛,渔类资源增长,鸟类企稳回升,生态环境正在稳步好转,栖息地质量明显改善。在封闭管理的带动下,保护区通过系列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包括麋鹿、鸟类等珍稀物种在内的数量提升十分明显。

监测结果表明,洞庭湖自然野生麋鹿种群已从10余年前的不足10头,增加到了现在的近60头,鸟类也从200多种增加到了346种,数量从10余万只增加到了17万多只。

湿地治理好了,生态环境也好了,鸟儿也逐渐多了。如今的岳阳,不仅仅是在湿地,在城区也能随时见到鸟群从空中飞过。

近日,住在岳阳市政府家属区的邵阿姨说,经常看到一群一群的鸟儿从这里飞过,叽叽喳喳,给小区增添了自然趣味。邵阿姨说,以前在农村老家见到这么多鸟儿并不稀奇,现在住在城市,见到鸟儿,人们也都挺爱惜的。

今年的2017年岳阳洞庭湖观鸟赛举办在即,两年一届的观鸟盛会再度开启。本次观鸟赛为期3天,12月8日观鸟赛开幕式,12月10日观鸟赛闭幕暨颁奖。设置有小白额雁奖(优胜奖)、白鹤奖(最佳组织奖)、火烈鸟奖(最新发现奖)、小天鹅奖(最佳参与奖)、白尾海雕奖(最佳发现奖)等奖项。

昔日致富先锋,今成生态“黑手”!杨树正被赶出洞庭湖区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黑杨作为一种丰产林被广泛引进洞庭湖周边区域。90 年代至21 世纪初,洞庭湖保护区内杨树种植达到高峰期。

种杨树的最大好处就是成材快,轮伐期短。3 到4 年可以间伐作为纸浆料,5 到8 年就可以集中砍伐供家具和建筑加工。

然而,这种杨树在洞庭湖区域即将被全部清理掉。

原因是,杨树被确定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的“幕后黑手”。

2017年11 月1 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相关会议,正式发出了打好洞庭湖生态环境保卫战、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的动员令。

9个省直职能部门结合各自实际,分别制定了专项整治措施,祭出“杀手锏”,确保“九龙治水”真正治好水,努力还洞庭湖“一湖清水”。

针对杨树破坏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态多样性问题,省林业厅专门印发了《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杨树清理工作方案》,要求至2020年底,让在洞庭湖内扎根了近30 年的杨树彻底销声匿迹。

杨树的是与非

“ 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杨树的品种以欧美黑杨为主。”省林业厅保护处处长陈红长告诉湘声报记者,由于欧美黑杨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木质纤维长,上世纪80年代至21 世纪初,洞庭湖保护区内洲滩湿地上都种上了杨树。到整治前,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杨树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9 万亩,其中核心区内约9.5 万亩。

华容县某苗圃负责人李宝林介绍,相比其他树木,杨树生长极为迅速,胸径年均增长量可以达到5 厘米左右,年树高增长量最高可以达到5米。从经济角度看,杨树是一种比较受市场欢迎的木料。

杨树给种植户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暗地里却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陈红长说,杨树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都比较大,杨树在洲滩的大面积种植,加速了洲滩湿地的旱化,让周边其它植物得不到充分的光照养分。杨树很快就成为绝对优势种群。同时大规模种植杨树之后,对保护区范围内的鱼类肥育场和鸟类栖息地也造成了破坏。

  “ 洞庭湖保护区内洲滩上大规模种植杨树,是造成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沅江市林业局湿地管理站站长万献军说,栽种杨树后,越冬候鸟的栖息地也被参天蔽日的杨树林所挤占,一些湖区很难找到候鸟踪迹。

“在过去,杨树的是是非非很难讲清。”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一名工作人员说,当初引进欧美黑杨时,不同部门甚至同一部门里还存在两种声音,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多数持反对意见,而一些地方政府和营造林部门则是支持态度。在当时急需发展地方经济的大背景下,大面积推广种植杨树显然更适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既可以提高湖区森林覆盖率,又可以在短期内解决国家木材短缺的问题,还能给地方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

3年时间全面清除

 

今年7 月底,中央第六环保督察组在向湖南省委、省政府反馈督查情况时,特别提出了“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问题严峻”这一问题,并要求制定详细整改方案,将问题整改到位。

按照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省林业厅针对欧美黑杨破坏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态多样性问题,专门印发了杨树清理工作方案。

陈红长介绍,按照工作安排,今年12 月31 日前,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杨树将全部清理到位,同时,对种植在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杨树,立即组织开展生态评估,制定出缓冲区、实验区内杨树清理退出方案,争取到2020 年底之前,完成缓冲区、试验区内杨树清理工作和防护林、兴林抑螺林(林业血防林)的树种调整,并通过实施生态修复,逐步恢复退化湿地,实现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与杨树彻底说再见,还洞庭湖湿地、洲滩原来的面貌。

目前,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已清理核心区内杨树9200 亩、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已清理核心区内杨树400 亩、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已清理核心区内杨树3000 亩。

陈红长表示,为防止整治反弹,接下来,林业保护部门将定期开展洞庭湖区域湿地面积、生态质量、生物多样性状况监测,并发布监测评价报告,将保护成效指标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体系,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要求,加大对相关部门和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县市区政府的考核力度。

洞庭故乡,我又回来了

中外观鸟爱好者欣赏洞庭湖上的百鸟冬之舞

岳阳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李 婷 实 习 生 姜赛男 图/ 姚 毅)进入初冬,气温渐渐下降,洞庭湖的水位也慢慢退下。东洞庭湖,这个“候鸟天堂”即将迎来超过十万只的候鸟过冬。昨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透露,今冬首批越冬候鸟已抵达东洞庭湖湿地。预计在12月初,东洞庭湖将再现万鸟齐飞的壮观景象。

迁徙是候鸟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本能反应。一年又一年南来北往的迁徙中,它们要面对人类的干扰、湿地的退化等种种因素的考验。为了确保候鸟等野生动物安全栖息和迁徙,我市东洞庭湖保护区不定期开展候鸟等野生动物保护“清网行动”,严查使用网捕、毒药等恶劣手段乱捕滥猎候鸟等违法行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渔民变身为候鸟保护者,志愿者化身为生态守卫者,保护区为候鸟的到来,全面清理障碍迎接“贵客”。

织劳安全防护网,候鸟越冬安无忧

多年前,东洞庭湖湖区湿地候鸟保护工作没有真正启动,不少社会阶层和群众对湿地、候鸟的认识是片面模糊的,甚至错误地认为候鸟是野生资源,打鸟捕鸟无关紧要,逢年过节猎鸟吃鸟成为习惯。

为了扭转这种野蛮行为,我市通过设计和挖掘宣传题材,并利用爱鸟周、湿地日、观鸟节等专题节日,邀请媒体大势宣传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营造了浓厚的保护氛围。此外,还借助名人效应,扩大宣传影响。近年来,先后到过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参观考察的有国际知名的湿地鸟类专家,也有各级党政的领导,还有社会公众人物。2006年,邀请了赵忠祥参加观鸟节活动,并授予他为洞庭湖湿地保护大使,通过名人效应,影响社会,打造精品。

渔民变成了候鸟保护者。近年来,东洞庭湖保护区还通过聘请渔民担任资源保护监管员,聘用有影响、有威望的干部群众组建资源保护联防队伍等措施,在湿地资源保护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该保护区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加强湖区巡逻督查,发现案件及时侦破,公审公判了一批大案要案,有力地打击了犯罪,震慑了犯罪分子。

此外,为了让这些候鸟安全越冬,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五大专项行动”“十大重点工程”也全面铺开。截至目前,岳阳拆除东洞庭湖湿地非法矮围65处、15万余米。

如今的东洞庭湖湖区,保护工作走进了群众心田,保护理念植根于社会土壤,保护氛围融入了巴陵大地。

保护湿地原生态,让越冬候鸟住一个“好家”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岳阳市境内,面积190300公顷,保护区为洞庭湖的一部分,受长江和湘、资、沅、澧诸水系的水量周期升降影响,形成了水、沼泽、浅滩和低岸等复杂的自然地形。洪水带来的营养物质沉积,又给水生动植物繁衍提供了条件。 为了加快湿地的恢复,近年来,保护区重点开展四大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湿地保护基础设施,有效恢复湿地面积1733公顷,新建2800平米宣传教育中心和400平米野生动物繁殖和救护中心,安装了远程监控电子系统和宣教等设备。通过该项目,保护区基础设施设备得到了有效改善。

此外,还积极争取中国环科院每年向保护区投入40多万元,用于江豚、麋鹿、鱼类、鸟类、植被和东方田鼠的生物多样性监测,该项目的实施,有力弥补了保护区在多项物种监测方面的空白。

保护区内大小西湖及壕沟是东洞庭湖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在保护区的推动下,2001年岳阳市第四届常委会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东洞庭湖自然资源保护管理决议》,明确将大小西湖及壕沟“划为封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在2005年市政府常务会上通过了“关于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管理权属调整问题”,确定大小西湖及壕沟管理权属归保护区。2006年市政府以《通告》(岳政告[2006]5号)形式,确定大小西湖及壕沟实施封闭管理。

自大小西湖及壕沟划为封闭管理区以来,保护区成立了专门的封闭管理办公室,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科学开展水位调控,严厉打击破坏湿地资源行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小西湖封闭管理的成功经验还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列入了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的经典十大案例之一,在我国的湿地保护行业广泛推广。

同时,为进一步推动有机生态产业的发展,和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为代表的国际合作示范。保护区积极主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环境基金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国际组织紧密联系并保持良好的合作,保护区将继续加强与湿地国际、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广泛交流,打造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保护与发展全面推进,稀有候鸟成洞庭湖常客

11月10日,记者来到洞庭湖保护区采桑湖管理站,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野鸭、大雁、白鹭等十几种千余只野生水禽和候鸟栖息繁殖。在这里,鸟儿时而探入水中捕鱼捉虾,时而在水面上嬉戏游玩,时而在空中翩翩飞舞,采桑湖湿地成了鸟儿栖息的乐园,形成人、鸟、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大景观。

经过多年来的保护及治理,使得东洞庭湖保护区内水草茂盛,渔类资源增长,鸟类企稳回升,生态环境正在稳步好转,栖息地质量明显改善。在封闭管理的带动下,保护区通过系列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包括麋鹿、鸟类等珍稀物种在内的数量提升十分明显。监测结果表明,洞庭湖自然野生麋鹿种群已从十余年前的不足10头,增加到了现在的近60头,鸟类也从200多种增加到了346种,数量从10余万只增加到了17万多只。

湿地治理好了,生态环境也好了,鸟儿也逐渐多了。如今的岳阳,不仅仅是在湿地,在城区也能随时见到鸟群从空中飞过。

近日,住在市政府家属区的邵阿姨说,经常看到一群一群的鸟儿从这里飞过,叽叽喳喳,给小区增添了自然趣味。邵阿姨说,以前在农村老家见到这么多鸟儿并不稀奇,现在住在城市,见到个鸟儿人们也都挺爱惜的。

“其实,正因为处于干净空气保护区中,我市的原生态才得以更好地保留。不仅水质好,人类活动少,而且安静,食物多,因而被鸟群‘看中’。”岳阳市东洞庭湖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该局目前正在探索两全之策,比如修复湿地,将鸟类引导到安全区域,进一步加强东洞庭湖的湿地生态保护,并将东洞庭湖保护区打造成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

多类候鸟提前降临南洞庭 拆网净湖还“候鸟天堂”

南洞庭湖观察到的草鹭 李剑志 摄

中新网益阳10月28日电 题:多类候鸟提前降临南洞庭 拆网净湖还“候鸟天堂”

作者 付敬懿 廖文

“白琵鹭100余只,赤膀鸭2700只,野生鸬鹚2450只,还有一只游隼……”站在南洞庭湖蒸钵湖水域的巡护船旁,湖南沅江市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李剑志与同伴兴奋地将观察到的鸟类种类与数量记录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

自从10月4日发现第一批野生鸬鹚抵达南洞庭湖水域越冬起,李剑志与协会120多名志愿者先后在候鸟集中区建立了四个保护站,“南洞庭湖水域铲除矮围网围、迷魂阵后,今年冬候鸟比往年来得早、来得多。”

作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也是冬季候鸟南迁的重要栖息地。每年11月中上旬,大量候鸟成群地抵达洞庭湖湖区,休整后继续南飞或是留在湖区越冬,直到第二年春天离开。

“今年水位较往年要高,给候鸟提供了较好的生存条件,也使候鸟提前来此越冬。”李剑志说,这些天志愿者们陆续观察到野鸬鹚、大白鹭、苍鹭、鹤鹬等几十种鸟类。

南洞庭湖空中飞翔的候鸟 李剑志 摄

随意翻开李剑志的记录本,只见上面详细写着25日在漉湖的鸟类调查:下午三点左右到大寨堤,看到蒸钵湖群鸟翩飞,首先是白鹭、大白鹭,接下来我用望远镜扫了一下小湖对面的草丛,一个脖子细细的鸟头伸出草丛,竟是一只在洞庭湖较为罕见的草鹭,接着看到大群普通鸬鹚排成行飞过,不远处的杨树上落满鸬鹚……

“仅一个下午,我们就观察到候鸟45种将近7900只,放在十年前这是不可能的。”李剑志说,相关监测显示,随着湿地生态系统的改善,目前洞庭湖候鸟的种类已由10年前的200多种增加到300多种。特别是近几年,候鸟数量每年比去年同期增加近百分之十。

洞庭湖区素以物种丰富,鱼类众多,鸟种繁多闻名于世。正因为如此,迷魂阵、矮围等竭泽而渔的行为也频频上演,外滩围网、湿地围垸、洲滩开垦的“圈湖运动”愈演愈烈,湖区生态资源被破坏、候鸟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

“以前湖区近4米高网围将湿地分割成一片片渔场,候鸟撞上就挂住无法逃脱。”当地渔民张建雄说,鱼涨水时进入,水潮退去时却被网在里面,随着湖区水位降低,他们在大湖里都面临捞不到鱼的尴尬境地。

站在铁塔上的游隼 李剑志 摄

2014年11月,由政府主导的洞庭湖非法矮围网围专项整治行动在岳阳、益阳、常德三地展开,针对洞庭湖湿地内多达42万亩的矮围网围,官方要求在2017年底前全面清理拆除。而随着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五大专项行动”“十大重点工程”也全面铺开。

“未经过环保评估的10580亩珍珠养殖水面,今年10月底全部被拆除了。”沅江市南大膳镇华胜村村民刘盛指着大堤侧湖面方向说,曾经的湖面水体呈深绿色,散发着恶臭。一星期前,养殖器具收集到了岸边,空气好闻多了。

“拆除了矮围网围,清净了水环境,候鸟显而易见的多了。”望着远处或在空中盘旋起舞,或在湿地滩涂觅食、水面嬉戏的候鸟群,李剑志说,鱼鸟繁盛、生机盎然的壮观景象将不再遥远。(完)

环保部督察组: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为0

2017年4月24日至5月24日,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湖南省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并于2017年7月31日向湖南省委、省政府反馈了督察意见。

截至6月底,督察组交办给湖南省的4583件群众举报环境问题已基本办结,责令整改4024家,立案处罚1203起,罚款6351.1万元;立案侦查133起,拘留174人;约谈1382人,问责1359人。

督察中,不少领导反映,湖南省一些地区和部门抓环境保护工作紧一阵松一阵,抓一件算一件,既未形成自觉行动,也缺乏统筹谋划;一些领导愿意做有利于当前、看得见的事情,不愿做有利于长远、打基础的事情,抓环境治理不像抓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那样全力以赴。

督察指出,保护为发展让路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湖南省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但全省有色金属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仍然侧重于产能扩张,对重金属污染防控没有提出严格要求。国务院明确2015年6月底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全面清理、废除阻碍环境监管执法的“土政策”。但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经济增长,不愿清理“土政策”,甚至还出台新的“土政策”。2013年永州市委、市政府联合发文,要求实施涉企首违免罚制、涉企轻微违法行为整改制、下限处罚制。2014年株洲荷塘区委、区政府制定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限制环保等部门执法检查,并要求“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重在促进整改,原则上首次不予处罚”。

督察指出,有些地方在处理群众环境举报时,不是想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而是想办法压制群众意见,导致一些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工作十分被动。比如衡阳市金龙矿业环境污染问题被群众举报长达17年,督察进驻期间收到相关举报10余次,但有关地方督察整改仍然避重就轻,没有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尾矿库渗漏污染问题。邵阳合山养殖场治污设施简陋,2014年投产以来群众投诉不断。邵阳县政府多次协调处理,并以县政府会议纪要明确整改要求,但只说不干,治污工作长期不予落实,最终激化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

督察批评湖南省“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多见”。比如,省水利厅组织编制的湖南省湘资沅澧干流及洞庭湖河道采砂规划(2012-2016年),未依法将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纳入禁采区,并于2012年至2015年陆续组织审批岳阳市、常德市5个洞庭湖区砂石开采权出让方案,大大超出规划许可范围。
省国土资源厅2013年以来违规设置自然保护区内探矿权46宗,违规发放自然保护区内采矿权29宗。2012年11月颁布的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明确要求省国土资源厅应组织对绿心地区设立的采矿权予以清理,但截至督察时清理工作没有取得实质进展。

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督查指出,与2013年相比,2016年洞庭湖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从36.4%下降为0,出口断面总磷浓度升幅97.9%,形势不容乐观。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违规采砂问题突出,采砂作业不断蚕食侵占湿地洲滩,越冬雁类重要栖息地雁子洲已被挖除约4000亩。2016年8月至9月,岳阳市灏东砂石公司非法侵入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侵占保护区核心区160亩。洞庭湖后湖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野生麋鹿的繁殖基地,也是黑鹳、白鹳等5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的重要栖息地。2015年岳阳市君山公园水上开发中心将后湖大面积水域外包,部分水域用于干湖捕捞,造成生态严重破坏。采桑湖是东洞庭湖越冬候鸟重要栖息地,2013年被当地政府租赁给经营户种藕养蟹,候鸟越冬期间,承包方大面积挖藕作业,严重影响候鸟栖息觅食,生态环境至今仍未得到修复。

督察还指出,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仍有非法采砂项目29个,水电项目67个,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鲵的天然出苗点较保护区成立之初大幅减少。岳阳市黄盖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网箱数量多达6800个,围栏面积超过9000亩,网箱养殖和非法捕捞问题突出。

19万斤鱼苗放流洞庭湖连续16年水生生物人工增殖放流成效明显

2017年5月的洞庭风清气爽,湖水如镜。26日9时,来自全市渔政系统、志愿者代表、渔民代表以及小学生代表200余人,将价值约160万元的19万斤(其中市直放流12万斤) “四大家鱼”、黄颡鱼、鳊鱼等鱼苗春片,通过放流槽放入洞庭湖。以“增殖渔业资源 养护洞庭生态”为主题的岳阳市2017年度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在岳阳渔港码头拉开序幕,其他各县市区放流活动当天同步进行。据悉,本次活动还结合了三峡项目及蒙华铁路项目水域生态修复。
“人工增殖放流扭转了洞庭湖渔业产量逐年萎缩的局面,在增加洞庭湖鱼类数量、改善鱼类种群结构、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局长李学勇告诉记者,春季投放100斤鱼苗,到秋冬季可以收获约470斤鱼。岳阳市自2002年开始在洞庭湖和长江连续开展水生生物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从2010年起,洞庭湖渔获物呈回升态势,鱼群结构有了明显改善,渔获物中原来难以见到的青、草、鲢、鳙等四大家鱼比例上升明显。
今年是开展水生生物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的第16个年头。为巩固春季禁渔和增殖放流成果,全市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和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将在湖区鱼类产卵场设置人工鱼巢,加强春禁执法巡查力度,继续深入开展“洞庭风雷”行动,对违禁捕捞、电力捕鱼、矮围网围、“迷魂阵”、密眼网、拦河缯、滚钩等非法捕捞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严惩不贷。同时,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整治洞庭湖 “五大行动”要求,彻底取缔摧毁网围、矮围不良生产活动,切实维护湖区渔业生产秩序,真正实现“增殖渔业资源、养护洞庭生态”的目标。
本次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由市人民政府主办,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岳阳县人民政府、岳阳楼区人民政府、君山区人民政府承办。省畜牧兽医水产局领导现场指导。放流前检验检疫人员在供苗基地对鱼苗已进行现场检疫,岳阳县公证处对活动全程公证。

岳阳警民接力救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被救助的长耳鹗。


工作人员正在检查长耳鹗的伤情。
红网平江5月24日讯(通讯员 林思文)“还好,没什么明显的伤势,等我带回救护站观察几天,让其恢复健康后,再放回大自然。”5月23日傍晚,湖南省平江县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站长王朝辉,从县林业局森保野保站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被当地警民接力救助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耳鹗,赶紧仔细察看它的伤情。

当日下午,正在平江县城关镇城北小学附近执勤的县公安局巡特警队民警单貌元,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妇女拦住,将一只酷似猫头鹰的小动物交到了他手中,说是在城边树林里捡到的,可能是因早上的大暴风雨,让小动物受了伤,它已经飞不起来了。为让小动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单貌元迅速将小动物送到了平江县林业局。

县林业局森保野保站副站长钟建平鉴定后称:“这是一只还未成年的长耳鹗,俗名猫头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耳鹗以小鼠、鸟、鱼、蛙和昆虫为食,对于控制鼠害有积极作用,应大力保护。”

湘阴县启动保护洞庭湖湿地暨野生动植物科普宣传活动

红网湘阴县分站2017年5月23日讯(分站记者 刘海军)“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洞庭湖、保护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近日,湖南省湘阴县滨湖学校四年级学生杨欣媛声情并茂地宣读《倡议书》,由县老科协、关工委和林业局、教育局联合举办,以保护洞庭湖湿地暨野生动植物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在该校启动。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老科协会长顾国忠和关工委主任许卫球出席启动仪式。

湘阴县地处东洞庭湖南岸,19万公顷的东洞庭湖湿地系国家级保护区,同时是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拥有维管束植物486种,以及鱼类117种、鸟类33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鱼类有白鲟和中华鲟2种,珍稀鸟类有东方白鹳、黑鹳、白鹤等7种,还不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去年,湘阴县“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晋升“国字号”,融身东洞庭湖湿地国家级保护区。

为保护洞庭湖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县老科协、关工委和林业局、教育局特联合举办科普宣传活动。宣读《倡议书》后,同学们依序观看科普展板和宣传画册,进一步增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方面的科普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启动仪式后,该活动还将走进其他学校,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湿地、保护生态,让洞庭湖真正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呦呦鹿鸣奏洞庭

2017年5月10日,一群麋鹿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滩涂上活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日监测到自然野化麋鹿活动。每年3到5月是麋鹿繁殖期,东洞庭湖麋鹿种群在这一时期会集中在湿地滩涂活动。 1998年,湖北20多头圈养麋鹿因躲避洪水来到洞庭湖区,在此野化并繁衍生息。为了优化该麋鹿种群,2016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湖南省林业厅组织将江苏大丰自然保护区圈养的16头麋鹿引种放养到此,逐渐和洞庭湖本土麋鹿合为一群。目前洞庭湖野生麋鹿已达120多头,成为全国最大的自然野化麋鹿种群。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期待!长江江豚有望提升为一级国家保护动物

流泪的江豚 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9日讯(记者高宝燕)2017年5月9日上午9点,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组织的“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专题论证会”在上海启幕。

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安庆师范大学、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WBCF)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共议江豚升级保护大计。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代表《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技术报告》编制小组,向与会领导、专家、代表汇报长江江豚的种群变化、分布现状、种群发展预测、保护等级、保护价值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详细分析长江江豚升级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尽快将长江江豚的保护等级从目前的二级提升为一级。

与会专家经过热烈的质询与讨论,一致同意:长江江豚具有重要的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是长江生态环境安全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基于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现状和长江大保护的迫切需要,按照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并参考国内外受胁物种等级及划分标准,长江江豚受胁等级应属“极危”,保护等级应为I级。建议应尽快将长江江豚从目前的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升级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