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鸥

小鸥 Little Gull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Larus minutus

描述:体小(26厘米)的鸥。头及嘴黑色,腿红色。头部黑色后延比红嘴鸥长。飞行时整个翼下色深并具狭窄的白色后缘。冬羽头白,顶、眼周及耳覆羽的月牙形斑均灰,尾略凹。第一冬的鸟飞行时具黑色的”W”型图纹,尾端黑色,与第一冬楔尾鸥的区别在尾的形状,且头顶色较暗。
虹膜-深褐;嘴-深红;脚-红色。

叫声:叫声为一连串响亮的鼻音kep,不断重复。炫耀时发出ke-KAY ke-KAY ke-KAY…同时两翼极力往下拍打。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及西部、波罗的海、东南欧及北美洲。越冬在地中海及北非至中东、中亚、日本、西伯利亚东部及美国东部。

分布状况:在中国非常罕见。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额尔根河,据报道迁徙时经过新疆西部天山、河北(北戴河)、江苏(镇江)。香港有一记录。

习性:结群繁殖。飞行轻盈如燕鸥,入水时两腿下悬先行伸入水面。

俗名:乌臭很-恰湖来

遗鸥

遗鸥 Relict Gull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Larus relictus

描述:中等体型(45厘米),头黑色,嘴及脚红色。与棕头鸥及体型较小的红嘴鸥区别在头少褐色而具近黑色头罩,翼合拢时翼尖具数个白点,飞行时前几枚初级飞羽黑色,白色翼镜适中。白色眼睑较宽。越冬鸟耳部具深色斑块,与棕头鸥及红嘴鸥区别在头顶及颈背具暗色纵纹。第一冬鸟的嘴、翼尖及尾端横带均黑,颈及两翼具褐色杂斑,飞行时翼后缘比红嘴鸥或棕头鸥色浅。
虹膜-褐色;嘴-红色;脚-红色。

叫声:似笑声ka-kak, ka-ka kee-a。

分布范围:繁殖在亚洲中部和中北部湖泊;越冬分布不详。有记录作为偶见或冬候鸟在中国南海近香港出现。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地方性常见,但区域极有限,仅在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有较大的繁殖群,在内蒙古中部新近有繁殖记录,于内蒙古东部的呼伦池地区可能有其繁殖,但于内蒙古极西部因生境消失已不复存在。记录迁徙时经河北(尤其是北戴河及快乐岛)、北京和香港。

习性:结群营巢。

俗名:钓鱼郎

黑嘴鸥

黑嘴鸥 Saunders’s Gull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Larus saundersi

描述:体小(33厘米)的鸥。夏羽及冬羽均似红嘴鸥,但体型较小,具粗短的黑色嘴。夏羽头部的黑色延至颈后,色彩比红嘴鸥深;具清楚的白色眼环。初级飞羽合拢时呈斑马样图纹,飞行时白色后缘清晰可见,翼下初级飞羽外侧黑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深红。

叫声:尖厉的eek eek叫声。

分布范围:为中国东部特有的繁殖鸟。

分布状况:全球性濒危(Collar et al. 1994)。种群数量稀少。仅在中国东部沿海有几处繁殖地:辽宁、河北、山东及江苏盐城。越冬分布于南部沿海包括香港。

习性:飞行非常轻盈而似燕鸥。与其他鸥混群。紧贴着潮线。取食方式为飞行中突然垂直下降,快降落时又一转身然后捕食螃蟹及其他蠕虫。如失误又赶紧飞至空中。几乎从不游泳。

俗名:桑氏鸥

细嘴鸥

细嘴鸥 Slender-billed Gull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Larus genei

描述:体略小(42厘米)的鸥。特征为红色的嘴纤细,脚红,下体偏粉红。飞行时初级飞羽白而羽端黑色。侧看颈部短粗,头前倾而下斜。非繁殖期的鸟耳上具灰点。第一冬的鸟嘴橘黄色,眼先及耳后具黑色小斑。翼略具褐色杂斑,尾具黑色次端横带。与红嘴鸥越冬鸟的区别在耳上深色点斑模糊,嘴端无黑色,嘴纤细,颈较僵硬,嘴及腿的橘黄色较深。飞行时颈及尾显长,弓背。
虹膜-黄色;嘴-红色;脚-红色。

叫声:叫声带鼻音;比红嘴鸥叫声深沉。

分布范围:繁殖于北非、地中海、红海及波斯湾。冬季偶见于东南亚。或许东方某地有繁殖鸟有待被发现。

分布状况:偶有冬候鸟至华南沿海及香港。

习性:具小型鸥的特性。

红嘴鸥

红嘴鸥 Common Black-headed Gull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Larus ridibundus

描述:中等体型(40厘米)的灰色及白色鸥。眼后具黑色点斑(冬季),嘴及脚红色,深巧克力褐色的头罩延伸至顶后,于繁殖期延至白色的后颈。翼前缘白色,翼尖的黑色并不长,翼尖无或微具白色点斑。第一冬鸟尾近尖端处具黑色横带,翼后缘黑色,体羽杂褐色斑。与棕头鸥的区别在体型较小,翼前缘白色明显,翼尖黑色几乎无白色点斑。
虹膜-褐色;嘴-红色(亚成鸟嘴尖黑色);脚-红色(亚成鸟色较淡)。

叫声:沙哑的kwar叫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南迁至印度、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

分布状况:甚常见。繁殖在中国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区及中国东北的湿地。大量越冬在中国东部及北纬32°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带。

习性:在海上时浮于水上或立于漂浮物或固定物上,或与其他海洋鸟类混群,在鱼群上作燕鸥样盘旋飞行。于陆地时,停栖于水面或地上。在有些城镇相对温驯,人们常给它们投食。

俗名:赤嘴鸥 钓鱼郎 普通海鸥 水鸽子 小康满 笑鸥

棕头鸥

棕头鸥 Brown-headed Gull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Larus brunnicephalus

描述:中等体型(42厘米)的白色鸥。背灰,初级飞羽基部具大块白斑,黑色翼尖具白色点斑为本种识别特征。越冬鸟眼后具深褐块斑。夏鸟头及颈褐色。与红嘴鸥区别在虹膜色浅,嘴较厚,体型略大且翼尖斑纹不同。第一冬鸟似冬季成鸟,但翼尖无白色点斑,尾尖具黑色横带。
虹膜-淡黄或灰色,眼周裸皮红色;嘴-深红;脚-朱红。

叫声:沙哑的gek, gek声及响亮哭叫声ko-yek, ko yek。

分布范围:繁殖于亚洲中部;冬季至印度、中国、孟加拉湾及东南亚越冬。

分布状况:一般罕见,但地方性常见于繁殖地点(如青海湖)。繁殖在西藏中部及青海, 新近报道也繁殖于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迁徙时见于中国北部及西南部。有些鸟在云南西部并偶尔在香港越冬。在新疆的繁殖记录可能有误。

习性:与其他鸥混群,栖于海上、沿海及河口地带。

渔鸥

渔鸥 Pallas’s Gull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Larus ichthyaetus

描述:体大(68厘米)的背灰色鸥。头黑而嘴近黄,上下眼睑白色,看似巨型的红嘴鸥,但嘴厚重且色彩有异。体型与银鸥相同或略大。冬羽头白,眼周具暗斑,头顶有深色纵纹,嘴上红色大部分消失。飞行时翼下全白,仅翼尖有小块黑色并具翼镜。第一冬的鸟头白,头及上背具灰色杂斑,嘴黄而端黑,尾端黑色。
虹膜-褐色;嘴-黄色,近端处具黑及红色环带;脚-绿黄色。

叫声:粗哑叫声似鸦。

分布范围:繁殖断断续续从黑海至蒙古部分湖泊;越冬在地中海东部、红海至缅甸沿海及泰国西部。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大型湖泊。繁殖于青海东部的青海湖和扎陵湖及内蒙古西部的乌梁素海。迁徙经过新疆西部、四川、甘肃、云南、西藏及珠江两岸港汊。有少量冬候鸟偶尔见于香港。

习性:栖于三角洲沙滩、内地海域及干旱平原湖泊。常在水上休息。

黄脚银鸥

黄脚银鸥 Yellow-legged Gull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Larus cachinnans

描述:银鸥复合体中体大(60厘米)的鸥。上体浅灰至中灰,腿黄色。冬鸟头及颈背无褐色纵纹。三个亚种细部上有别。亚种cachinnans上体灰色最浅,冬季腿鲜黄至肉色。mongolicus灰色比L. c. cachinnans深,但较L. vegae vegae浅。冬鸟的灰色型与L. vegae birulae大致相同但为白色;三级飞羽及肩羽具白色的宽月牙形斑;翼合拢时通常可见三个大小相同的白色羽尖;飞行时初级飞羽外侧具大翼镜,较越冬的L. vegae birulae或 L. heuglini taimyrensis的翼镜大;腿浅粉红色。越冬的亚种barbensis 色深而体型略小,三级飞羽及肩羽的月牙形斑较窄,外侧两枚初级飞羽具翼镜;腿从粉红至黯淡黄色,但通常为亮丽橙黄色;眼深黄色;看似嘴小而头圆,嘴上有时略具黑色带。
虹膜-黄色;嘴-黄色,上具红点;脚-粉红至黄色。

叫声:似银鸥。

分布范围:繁殖从黑海至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南部、中国西北部及蒙古至中国东北。冬季南移至以色列、波斯湾、印度洋及东亚国家。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的天山及喀什。越冬在印度洋。亚种mongolicus 繁殖于内蒙古东部呼伦池,冬季经中国至印度洋越冬,极少数见于中国南方沿海。少量在香港越冬的鸟为哈萨克斯坦北部繁殖的亚种barbensis。

习性:同银鸥。
注:以往作为银鸥L. argentatus的亚种(参见郑作新,1987,1994)。有著者还将这种再作细分(参见Johansen,1960)。

织女银鸥

织女银鸥 Vega Gull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Larus vegae

描述:银鸥复合体中体大(62厘米)的灰色鸥。腿粉红色。冬鸟头及颈背具深色纵纹,并及胸部;上体体羽变化由浅灰至灰(birulae)或灰至深灰(vegae)。两者均偏蓝色。通常三级飞羽及肩部具白色的宽月牙形斑。合拢的翼上可见多至五枚大小相等的突出白色翼尖。飞行时于第十枚初级飞羽上可见中等大小的白色翼镜,第九枚具较小翼镜。浅色的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内边与白色翼下覆羽对比不明显。
虹膜-浅黄至偏褐;嘴-黄色,上具红点;脚-粉红。

叫声:似银鸥。

分布范围:繁殖于俄罗斯北部及西伯利亚北部;南方越冬。

分布状况:冬季甚常见。亚种vegae及birulae迁徙经中国东北,越冬于渤海、华东及华南沿海、台湾的周边地区并上溯中国南方的主要河流。与文字记录相反,在香港 birulae为最常见的亚种。

习性:同银鸥。
注:以往被作为银鸥L. argentatus的一亚种(参见郑作新,1987,1994)。又或为灰林银鸥的一亚种(参见Stepanyan,1990;Beaman;1994)。

灰林银鸥

灰林银鸥 Heuglin’s Gull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Larus schistisagus

描述:体大(61厘米)、背部深灰色的鸥。腿粉红色,嘴黄色上具红点。似银鸥的复合体但上体灰色更深,腿更显粉红。白色月牙形肩带较宽。冬季成鸟头后及颈部具褐色纵纹。第一冬鸟比多数银鸥色深,尾完全深褐。
虹膜-黄色;嘴-黄色,上具红点;脚-深粉色。

叫声:似银鸥。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及日本北部。分布广及太平洋西北部。越冬在日本及朝鲜沿海。

分布状况:冬季甚常见于沿海地区,见于中国哈尔滨附近及旅顺、河北(北戴河)、山东(威海及烟台)、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岛和云南(石屏)。

习性:典型的大洋鸥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