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凤头燕鸥

小凤头燕鸥 Lesser Crested Tern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燕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Sterna bengalensis

描述:中等体型(40厘米)的凤头燕鸥。似大凤头燕鸥,但体型较小,繁殖羽前额黑色,具显见的橙红色嘴。冬羽仅前额变白,凤头仍为黑色。幼鸟似非繁殖期成鸟,但上体具近褐色杂斑,飞羽深灰色。
虹膜-褐色;嘴-橙红;脚-黑色。

叫声:粗而尖的kirrik叫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北非、红海、波斯湾、印度、东南亚、菲律宾、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北部。邻近海洋也有分布。

分布状况:非常罕见,且数量仍在下降。在广东及香港海上有记录。在中国南沙群岛较常见。

习性:合大群,常与其他种类尤其与大凤头燕鸥混群。光顾沿海水域及泥滩、沙滩或珊瑚海岸,常在远海觅食;休息时在钓鱼台及海上浮标上。垂直入水,完全没入水中。

黄嘴河燕鸥

黄嘴河燕鸥 River Tern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燕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Sterna aurantia

描述:中等体型(40厘米)、头顶黑色的燕鸥。嘴大,黄色,腿红或橘黄色,尾深叉而形长。上体、腰及尾深灰,外侧尾羽白,翼尖近黑。越冬成鸟嘴端黑色,额及头顶偏白。幼鸟同冬季成鸟,但头顶及上体褐色,胸两侧沾灰。似黑腹燕鸥,但体型大许多,且下体白色。
虹膜-褐色;嘴-深黄;脚-红色。

叫声:在繁殖地驱赶其他入侵者时发出愤怒的ping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大型河流,从伊朗向东至印度、缅甸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在中国罕见。留鸟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及西南部。

习性:栖于淡水水域,偶尔在沿海小型河口。飞行缓慢有力,修长的两翼及尾显其特色。与其他燕鸥混群。常歇于沙洲。

红嘴巨鸥

红嘴巨鸥 Caspian Tern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燕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Sterna caspia

描述:体型硕大(49厘米)的燕鸥。特征为具形大的红嘴。顶冠夏季黑色,冬季白并具纵纹。初级飞羽腹面黑色。亚成鸟上体具褐色横斑。第一冬鸟似成鸟,但两翼具褐色杂点,顶冠深黑。
虹膜-褐色;嘴 – 红色,嘴尖偏黑;脚-黑色。

叫声:沙哑的喘息声kraaah。

分布范围: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欧洲、亚洲至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不常见留鸟及冬候鸟。繁殖于沿海从渤海至海南及长江上游;北方迁徙鸟及南方留鸟同在华南、东南、台湾及海南岛越冬。

习性:喜沿海、湖泊、红树林及河口。

鸥嘴噪鸥

鸥嘴噪鸥 Gull-billed Tern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噪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Gelochelidon nilotica

描述:中等体型(39厘米)的浅色燕鸥。尾狭而尖叉,嘴黑。成鸟冬季下体白色,上体灰,头白,颈背具灰色杂斑,黑色块斑过眼。夏季头顶全黑。幼鸟似第一冬成鸟,但头顶及上体具褐色杂斑。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重复的kuwk-wik或kik-hik, hik hik hik声。

分布范围:几乎遍及全世界,繁殖于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及澳大利亚;迁徙时经过印度尼西亚及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不常见留鸟及冬候鸟。指名亚种繁殖在新疆西部(天山)及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池);affinis繁殖于渤海及中国东南包括台湾,越冬于中国东南部和台湾,经过或越冬于海南岛。

习性:常光顾沿海河口、泻湖及内陆淡/咸水湖。常徘徊飞行,取食时通常轻掠水面或于泥地捕食甲壳类及其他猎物,很少潜入水中。

三趾鸥

三趾鸥 Black-legged Kittiwak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三趾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Rissa tridactyla

描述:中等体型(41厘米)、尾略呈叉形的鸥。特征为嘴黄,腿黑,翼尖全黑。越冬成鸟头及颈背具灰色杂斑。第一冬鸟嘴黑,顶冠及后领污色,飞行时上体具深色不完整的”W”形斑纹,尾端黑色横带。与楔尾鸥第一冬鸟的区别在于具后领且”W”形斑纹较暗,尾呈叉形;与小鸥的区别在次级飞羽较白,头顶色浅。
虹膜-褐色;嘴-黄色;脚-黑色。

叫声:带鼻音的假嗓kittiwake声。

分布范围:极地周围。繁殖于北极区的北美洲及亚洲沿海包括阿留申群岛。南移越冬至地中海、西非及北太平洋。

分布状况:甚罕见冬候鸟。有报道在辽宁(旅顺)、河北、江苏(Shaweishan)及四川越冬。香港有两次记录。

习性:群栖于岩礁悬崖顶端及洞穴。完全的海洋性。常跟随船只。

叉尾鸥

叉尾鸥 Sabine’s Gull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叉尾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Xema sabini

描述:体小(34厘米),叉尾,头深灰。翼具三色,外侧翼的黑色三角形与次级飞羽的白色三角成对比;覆羽及上背纯灰,于亚成鸟为褐色并具皮黄色扇贝形斑;腰、下体及翼下白色。尾浅叉形,成鸟白色,亚成鸟尾端黑色。与红嘴鸥区别在于尾呈叉形,翼斑纹非常独特,飞行轻巧如燕鸥。
虹膜-褐色,眼周裸皮红色;嘴-成鸟黑而嘴端黄,亚成鸟黑色;腿及脚-成鸟深灰,亚成鸟偏粉。

叫声:沙哑并带粗喘息嚎叫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高纬度极地;越冬于东大西洋及东太平洋。世界各地多有迷鸟记录。

分布状况:罕见迷鸟于中国南沙群岛。

习性:迷鸟与其他海鸟混群。比其他鸥类更喜远洋,通常远离海岸。

楔尾鸥

楔尾鸥 Ross’s Gull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楔尾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Rhodostethia rosea

描述:体小(31厘米)的独特鸥种。特征为嘴黑,腿红,颈环黑,上体浅灰,下体及楔形尾玫瑰色。越冬成鸟无颈环,玫瑰色或少或无。与红嘴鸥的区别在翼无黑色,眼斑色暗并具楔形尾。第二年鸟具成鸟体羽。第一冬鸟似冬季成鸟,但飞行时上体具”W”形斑纹,尾具部分横带。与第一冬小鸥区别在无深色顶冠并具楔形尾。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红色。

叫声:繁殖期外寂静无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北极区,越冬亦于北极圈内,但迷鸟散及北方海域。

分布状况:罕见。冬季偶有迷鸟至中国。在辽宁旅顺有记录。

习性:飞行轻巧。

小鸥

小鸥 Little Gull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Larus minutus

描述:体小(26厘米)的鸥。头及嘴黑色,腿红色。头部黑色后延比红嘴鸥长。飞行时整个翼下色深并具狭窄的白色后缘。冬羽头白,顶、眼周及耳覆羽的月牙形斑均灰,尾略凹。第一冬的鸟飞行时具黑色的”W”型图纹,尾端黑色,与第一冬楔尾鸥的区别在尾的形状,且头顶色较暗。
虹膜-深褐;嘴-深红;脚-红色。

叫声:叫声为一连串响亮的鼻音kep,不断重复。炫耀时发出ke-KAY ke-KAY ke-KAY…同时两翼极力往下拍打。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及西部、波罗的海、东南欧及北美洲。越冬在地中海及北非至中东、中亚、日本、西伯利亚东部及美国东部。

分布状况:在中国非常罕见。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额尔根河,据报道迁徙时经过新疆西部天山、河北(北戴河)、江苏(镇江)。香港有一记录。

习性:结群繁殖。飞行轻盈如燕鸥,入水时两腿下悬先行伸入水面。

俗名:乌臭很-恰湖来

遗鸥

遗鸥 Relict Gull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Larus relictus

描述:中等体型(45厘米),头黑色,嘴及脚红色。与棕头鸥及体型较小的红嘴鸥区别在头少褐色而具近黑色头罩,翼合拢时翼尖具数个白点,飞行时前几枚初级飞羽黑色,白色翼镜适中。白色眼睑较宽。越冬鸟耳部具深色斑块,与棕头鸥及红嘴鸥区别在头顶及颈背具暗色纵纹。第一冬鸟的嘴、翼尖及尾端横带均黑,颈及两翼具褐色杂斑,飞行时翼后缘比红嘴鸥或棕头鸥色浅。
虹膜-褐色;嘴-红色;脚-红色。

叫声:似笑声ka-kak, ka-ka kee-a。

分布范围:繁殖在亚洲中部和中北部湖泊;越冬分布不详。有记录作为偶见或冬候鸟在中国南海近香港出现。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地方性常见,但区域极有限,仅在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有较大的繁殖群,在内蒙古中部新近有繁殖记录,于内蒙古东部的呼伦池地区可能有其繁殖,但于内蒙古极西部因生境消失已不复存在。记录迁徙时经河北(尤其是北戴河及快乐岛)、北京和香港。

习性:结群营巢。

俗名:钓鱼郎

黑嘴鸥

黑嘴鸥 Saunders’s Gull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鸥科 > 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Larus saundersi

描述:体小(33厘米)的鸥。夏羽及冬羽均似红嘴鸥,但体型较小,具粗短的黑色嘴。夏羽头部的黑色延至颈后,色彩比红嘴鸥深;具清楚的白色眼环。初级飞羽合拢时呈斑马样图纹,飞行时白色后缘清晰可见,翼下初级飞羽外侧黑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深红。

叫声:尖厉的eek eek叫声。

分布范围:为中国东部特有的繁殖鸟。

分布状况:全球性濒危(Collar et al. 1994)。种群数量稀少。仅在中国东部沿海有几处繁殖地:辽宁、河北、山东及江苏盐城。越冬分布于南部沿海包括香港。

习性:飞行非常轻盈而似燕鸥。与其他鸥混群。紧贴着潮线。取食方式为飞行中突然垂直下降,快降落时又一转身然后捕食螃蟹及其他蠕虫。如失误又赶紧飞至空中。几乎从不游泳。

俗名:桑氏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