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

秃鹫 Cinereous Vultur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秃鹫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Aegypius monachus

描述:体型硕大(100厘米)的深褐色鹫。具松软翎颌,颈部灰蓝。幼鸟脸部近黑,嘴黑,蜡膜粉红;成鸟头裸出,皮黄色,喉及眼下部分黑色,嘴角质色,蜡膜浅蓝。幼鸟头后常具松软的簇羽,飞行时更易与深色的Aquila属的雕雕类相混淆。两翼长而宽,具平行的翼缘,后缘明显内凹,翼尖的七枚飞羽散开呈深叉形。尾短呈楔形,头及嘴甚强劲有力。
虹膜-深褐;嘴-角质色,蜡膜蓝色;脚-灰色。

叫声:通常无声。

分布范围:西班牙、巴尔干地区、土耳其至中亚及中国北部。偶有迷鸟游荡于繁殖区外。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罕见,但在分布区的北部较常见。繁殖在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青海南部及东部、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四川北部。于西藏南部、华中、华东、东南及台湾有零星出现。

习性:食尸体但也捕捉活猎物。进食尸体时优先于其他鹫类。常与高山兀鹫混群。高空翱翔达几个小时。

俗名:狗头雕 狗头鹫 夭勒 座山雕

兀鹫

兀鹫 Eurasian Griffon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兀鹫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Gyps fulvus

描述:体大(100厘米)的褐色鹫。 颈基部具松软的近白色翎颌,头及颈黄白。亚成鸟具褐色翎颌。甚似高山兀鹫,区别在于飞行时上体黄褐而非浅土黄色,胸部浅色羽轴纹较细。与秃鹫的区别在下体浅色,且尾呈平形或圆形而非楔形。
虹膜-褐色;嘴-角质色,具黑色蜡膜;脚-暗淡绿黄色。

叫声:粗哑刺耳尖叫。

分布范围:南欧、北非、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脉及印度北部。

分布状况:偶至印度东北部高至海拔3000米处。在中国尚无记录,但在有争议的地区(Arunachal Pradesh)有分布记录,有可能见于西藏东南部。

习性:大型鹫类,栖于开阔多岩的高山.

高山兀鹫

高山兀鹫 Himalayan Griffon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兀鹫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Gyps himalayensis

描述:体大(120厘米)的浅土黄色鹫。下体具白色纵纹,头及颈略被白色绒羽,具皮黄色的松软领羽。初级飞羽黑色。亚成鸟深褐色,羽轴色浅成细纹。飞行显得甚缓慢。翼尖而长,略向上扬。与兀鹫的区别在尾较短,成鸟色彩一般较浅,下体纵纹较少,幼鸟色彩深沉。
虹膜-橘黄;嘴-灰色;脚-灰色。

叫声:偶尔发出咕嗒咕嗒的叫声及哨音。

分布范围:中亚至喜马拉雅山脉。

分布状况:喜马拉雅山脉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中国西部及中部高海拔栖息环境下的常见食腐肉的鸟。

习性:通常于高空翱翔,有时结小群活动,或停栖于多岩峭壁。

俗名:坐山雕

白背兀鹫

白背兀鹫 White-rumped Vultur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兀鹫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Gyps bengalensis

描述:体大(84厘米)的鹫。特征为尾圆而短,颈长而裸出。飞行时从下边看,白色翼下覆羽及白色领环与近黑色的飞羽及深褐色下体成反差。上体大致偏黑,次级飞羽深灰,腰略白。亚成鸟褐灰而无白色。两翼略呈”V”形在高空翱翔。
虹膜-红褐色;嘴-灰色;脚-灰色。

叫声:沙哑的抱怨声,见到尸体时发出尖厉叫声。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西南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于云南西部及西南部鲜有记录。

习性:在高空盘旋寻找尸体。进食后停栖于树上或在水边饮水。

俗名:印度白背鹭

胡兀鹫

胡兀鹫 Lammergeier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胡兀鹫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Gypaetus barbatus

描述:体大(110厘米)的皮黄色鹫。黑色粗大贯眼纹与灰白色的头成对比。下体黄褐,上体褐色具皮黄色纵纹。具髭须,成鸟具红色裸露眼圈。飞行时两翼尖而直与楔形长尾为本种识别特征。
虹膜-黄色/红色;嘴-灰色;脚-灰色。

叫声:通常不叫。繁殖期发出响亮哨音。

分布范围:非洲、南欧、中东、东亚及中亚。

分布状况:中国西部及中部山区,高可至海拔7000米。

习性:骚扰野羊群及家禽,等着野外动物在悬崖上摔倒受伤或在冬季被冻死,把小型猎物及较大猎物的骨头衔起摔到大岩石上成碎片,然后进食。

俗名:大胡子雕 胡子雕 萨哈勒图-失勒 髭兀鹫

渔雕

渔雕 Lesser Fish-Eagl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渔雕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Ichthyophaga humilis

描述:中等体型(60厘米)的褐色雕雕。 头及颈灰色,腹部白色。与灰头渔雕雕的区别在体型较小,尾深色。亚成鸟褐色较浅,下体皮黄而无细纹。
虹膜-黄色或褐色;嘴-深灰;脚-灰色。

叫声:偶尔作似发牢骚的叫声hak- hak。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的山麓地带、东南亚、婆罗洲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亚种plumbea在海南岛有罕见候鸟记录。

习性:常光顾有森林的河流及沼泽,从近水面处捕食鱼类。

虎头海雕

虎头海雕 Steller’s Sea-eagl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海雕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Haliaeetus pelagicus

描述:体型硕大(100厘米)的黑色海雕雕。特征为黄色的嘴特大,翼上覆羽、腰、臀及楔尾均白。亚成鸟深灰褐色,尾近白,边缘灰色,翼上有浅色斑纹。似白尾海雕雕但黄色的嘴特大。
虹膜-褐色;嘴-黄色;脚-黄色。

叫声:粗哑吠声kyow-kyow-kyow,争夺食物或停歇时发出强烈的kra, kra, kra, kra叫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朝鲜及库页岛和阿穆尔河三角洲。越冬在堪察加半岛、日本及朝鲜。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种群数量稀少并仍在下降,主要原因为环境污染导致渤海鱼类死亡。冬候鸟。在辽宁及河北曾有记录。

习性:冬季成群活动。主食从海面上抓起的鱼类。

俗名:海雕 虎头雕 羌鹫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 White-tailed Sea Eagl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海雕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Haliaeetus albicilla

描述:体大(85厘米)的褐色海雕雕。特征为头及胸浅褐,嘴黄而尾白。翼下近黑的飞羽与深栗色的翼下成对比。嘴大,尾短呈楔形。飞行似鹫。与玉带海雕雕的区别在尾全白。幼鸟胸具矛尖状羽但不成翎颌如玉带海雕雕。体羽褐色,不同年龄具不规则锈色或白色点斑。
虹膜-黄色;嘴及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响亮的吠声klee klee-klee-klee,似小狗或黑啄木鸟叫声。

分布范围:格陵兰、欧洲、亚洲北部、中国及日本至印度。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指名亚种为不常见季候鸟,见于华中及华东的多种栖息环境如河边、湖泊周围及沿海。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池周围,可能在中国东北的其他地区还有繁殖。有越冬在贵州草海、南西北部及江西鄱阳湖的记录,近年来北京附近每年有少量越冬个体出现。

习性:显得懒散,蹲立不动达几个小时。飞行时振翅甚缓慢。高空翱翔时两翼弯曲略向上扬。

俗名:白尾雕 白尾雕 黑鹰 黄嘴雕 洁白雕 尾鹫 扎戈力 芝麻雕

玉带海雕

玉带海雕 Pallas’s Sea-Eagl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海雕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Haliaeetus leucoryphus

描述:体大(80厘米)的深褐色海雕雕。头、颈及胸金皮黄,楔尾且尾下具白色宽带为其特征。亚成鸟棕褐色,飞行时黑色的次级飞羽翼下的浅色中覆羽并黑色楔型尾与浅色基部成对比。翼下初级飞羽基部浅色斑纹明显。耳覆羽及过眼线深褐。颈上矛状尖羽形成翎颌。
虹膜-黄色;嘴及蜡膜-灰色;脚-黄白或灰色。

叫声:响亮尖叫。繁殖期甚喧闹。

分布范围:伊拉克(冬季)至中亚、印度北部及缅甸。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不常见留鸟及季候鸟。繁殖于新疆西部及中部、青海、甘肃、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池)、黑龙江和西藏南部。迁徙经过中国中部、东北,南至江苏(Shaweishan Is)的多数地区。

习性:于内陆湖泊、沼泽、高原及贫瘠地区河流捕食鱼类。栖于树上或柱子上,然后冲下捕食近水面的鱼类。

俗名:阿拉格-扎戈力 黑鹰 腰玉

栗鸢

栗鸢 Brahminy Kit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栗鸢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Haliastur indus

描述:中等体型(45厘米)的白及黄褐色鸢。成鸟:头、颈及胸白色,翼、背、尾及腹部浓红棕色,与黑色的初级飞羽成对比。亚成鸟通体近褐,胸具纵纹,第二年为灰白,第三年具成鸟羽衣。与黑鸢及黑耳鸢区别在尾圆。
虹膜-褐色;嘴及蜡膜-绿灰色;腿及脚-暗黄。

叫声:尖厉咪声高叫shee-ee-ee或kweeaa声。

分布范围:印度及中国南部至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不常见且数量仍在下降,生活在大型河流及沿海,见于长江下游、西江、云南西南部及东南沿海。

习性:单独或结小群活动,在水道或近水处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