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鵟

大鵟 Upland Buzzard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鵟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Buteo hemilasius

描述:体大(70厘米)的棕色鵟。有几种色型。似棕尾鵟但体型较大,尾上偏白并常具横斑,腿深色,次级飞羽具清楚的深色条带。浅色型具深棕色的翼缘。深色型初级飞羽下方的白色斑块比棕尾鵟小。尾常为褐色而非棕色。
虹膜-黄或偏白;嘴-蓝灰,蜡膜黄绿色;脚-黄色。

叫声:咪咪叫声,较普通鵟拖长且带鼻音。

分布范围:青藏高原、蒙古、中国中部及东部。

分布状况:在北方分布区甚常见,在南方罕见。繁殖于中国北部和东北部、青藏高原东部及南部的部分地区。可能也在中国西北繁殖。冬季北方鸟南迁至华中及华东,偶有鸟至广西、广东及福建。

习性:强健有力,能捕捉野兔及雪鸡。据报道还能杀死绵羊。

俗名:白鹭豹 大暗? 豪豹 花豹

棕尾鵟

棕尾鵟 Long-legged Buzzard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鵟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Buteo rufinus

描述:体大(64厘米)的棕色鵟。翼及尾长。头和胸色浅,靠近腹部变成深色,但有几种色型,从米黄色至棕色至极深色。近黑色型的飞羽及尾羽具深色横斑。尾上一般呈浅锈色至橘黄色而无横斑。飞行似普通鵟,棕色型翼下翼角处具黑色大块斑。滑翔时两翼弯折(c.f. 普通鵟两翼平伸),随气流翱翔时高举成一角度。幼鸟外侧尾羽及翼下暗色后缘均具横纹。与毛脚鵟的区别在尾上端无黑色带斑。
虹膜-黄色;嘴-灰色;脚-黄色。

叫声:响亮的似猫叫声。似普通鵟但少叫。

分布范围:繁殖于欧洲东南部至古北界中部、印度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国西部;越冬南迁。

分布状况:罕见留鸟及季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喀什、乌鲁木齐及天山地区。迁徙或越冬至甘肃、云南、西藏南部及东南部。

习性:懒散。一般从栖处捕食。高空翱翔且有时徘徊飞行。喜趋火光。

普通鵟

普通鵟 Common Buzzard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鵟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Buteo buteo

描述:体型略大(55厘米)的红褐色鵟。上体深红褐色;脸侧皮黄具近红色细纹,栗色的髭纹显著;下体偏白上具棕色纵纹,两胁及大腿沾棕色。飞行时两翼宽而圆,初级飞羽基部具特征性白色块斑。尾近端处常具黑色横纹。在高空翱翔时两翼略呈”V”形。
虹膜-黄色至褐色;嘴-灰色,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响亮的咪叫声peeioo。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及喜马拉雅山脉;北方鸟至北非、印度及东南亚越冬。

分布状况:亚种japonicus繁殖于东北各省的针叶林;冬季南迁至北纬32°以南包括西藏东南部、海南岛及台湾。Vulpinus越冬于新疆西部天山、喀什地区及四川。甚常见,高可至海拔3000米。

习性:喜开阔原野且在空中热气流上高高翱翔,在裸露树枝上歇息。飞行时常停在空中振羽。

俗名:鸡母鹞 土豹

灰脸鵟鹰

灰脸鵟鹰 Grey-faced Buzzard Eagl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鵟鹰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Butastur indicus

描述:中等体型(45厘米)的偏褐色鵟鹰。颏及喉为明显白色,具黑色的顶纹及髭纹。头侧近黑;上体褐色,具近黑色的纵纹及横斑;胸褐色而具黑色细纹。下体余部具棕色横斑而有别于白眼鵟鹰。尾细长,平型。
虹膜-黄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颤抖的chit-kwee声,第二音上升。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越冬于东南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

分布状况:繁殖于东北各省的针叶林,经中国东部,迁徙时见于青海、长江以南及台湾。

习性:栖于高可至海拔1500米的开阔林区。飞行缓慢沉重,喜从树上栖处捕食。

俗名:lai鸠 灰脸鹰

棕翅鵟鹰

棕翅鵟鹰 Rufous-winged Buzzard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鵟鹰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Butastur liventer

描述:中等体型(40厘米)的鵟鹰。两翼及尾栗色,下体色浅,头及颈背褐灰,上体褐色,具黑色杂斑及纵纹。颏、喉及胸灰色,腹部及臀白色。两翼长而尖,尾细长,平形。
虹膜-黄色;嘴-黄色,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通常无声,但在繁殖期却甚喧闹,重复发出拖长的尖叫pit-piu声,第一音节较第二音节高。

分布范围:中国西南、东南亚、苏拉威西岛及爪哇。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为云南南部海拔800米以下地带的罕见留鸟。

习性:栖于近河流或沼泽的干燥开阔森林。通常从树上栖处捕食。

白眼鵟鹰

白眼鵟鹰 White-eyed Buzzard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鵟鹰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Butastur teesa

描述:中等体型(43厘米)的灰色鹰。喉白,具两条深色颊纹及从颏开始的一道纵中线。颈背具一小块白斑。下体褐色及近白。歇息时,两翼几乎长及沾棕色的尾端。似灰脸鵟鹰,但眼白色。亚成鸟褐色,头部皮黄色,两翼灰,腿部棕色。成鸟飞行时,翼下银灰褐色与深色的体羽及覆羽成对比,翼上具草黄灰色肩斑。幼鸟飞行时下体几乎全乳白,仅狭窄的翼尖黑色。
虹膜-白色;嘴-蓝灰,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于巢区或飞行时发出特别的哀婉咪叫声pit-weer, pit-weer。

分布范围:印度及缅甸。

分布状况:在中国为极罕见迷鸟。在西藏南部江孜县有过记录。

习性:同灰脸鵟鹰。懒散且驯服。栖于柱子或树枝上,猛扑小猎物,食物包括蝗虫。

苍鹰

苍鹰 Northern Goshawk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鹰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Accipiter gentilis

描述:体大(56厘米)而强健的鹰。无冠羽或喉中线,具白色的宽眉纹。成鸟下体白色上具粉褐色横斑,上体青灰。幼鸟上体褐色浓重,羽缘色浅成鳞状纹,下体具偏黑色粗纵纹。
虹膜-成鸟红色,幼鸟黄色;嘴-角质灰色;脚-黄色。

叫声:幼鸟乞食时叫声为忧郁的peee-leh。告警时发出嘎嘎叫声kyekyekye…。

分布范围:北美洲、欧亚区、北非。

分布状况:亚种schvedowi繁殖于中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及西北部的西天山;冬季南迁至长江以南越冬。khamensis繁殖于西藏东南部、青藏高原东部山地、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及甘肃南部;越冬在低地及云南南部。fujiyamae越冬于台湾。albidus越冬于中国东北部。buteoides越冬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地区。在温带亚高山森林甚常见。

习性:林地这的鹰类,两翼宽圆,能作快速翻转扭绕。主要食物为鸽类,但也捕食可猎捕的其他鸟类及哺乳动物如野兔。

俗名:黄鹰 牙鹰 鹞鹰 鹰 元鹰

雀鹰

雀鹰 Eurasian Sparrowhawk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鹰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Accipiter nisus

描述:中等体型(雄鸟32厘米,雌鸟38厘米)而翼短的鹰。雄鸟:上体褐灰,白色的下体上多具棕色横斑,尾具横带。脸颊棕色为识别特征。雌鸟:体型较大,上体褐,下体白,胸、腹部及腿上具灰褐色横斑,无喉中线,脸颊棕色较少。亚成鸟与Accipiter属其他鹰类的亚成鸟区别在于胸部具褐色横斑而无纵纹。
虹膜-艳黄色;嘴-角质色,端黑;脚-黄色。

叫声:偶尔发出尖厉的哭叫。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候鸟迁至非洲、印度、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nisosimilis繁殖于东北各省及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冬季南迁至中国东南部及中部以及台湾和 海南岛。melaschistos繁殖于甘肃中部以南至四川西部及西藏南部至云南北部;冬季南迁至中国西南。为常见森林鸟类。

习性:从栖处或”伏击”飞行中捕食,喜林缘或开阔林区。

俗名:朵子 朵子 细胸 鹞子 鹞子

松雀鹰

松雀鹰 Besra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鹰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Accipiter virgatus

描述:中等体型(33厘米)的深色鹰。似凤头鹰但体型较小并缺少冠羽。成年雄鸟:上体深灰色,尾具粗横斑,下体白,两胁棕色且具褐色横斑,喉白而具黑色喉中线,有黑色髭纹。雌鸟及亚成鸟:两胁棕色少,下体多具红褐色横斑,背褐,尾褐而具深色横纹。亚成鸟胸部具纵纹。
虹膜-黄色;嘴-黑色,蜡膜灰色;腿及脚-黄色。

叫声:雏鸟饥饿时发出反复哭叫声shew-shew-shew。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亚种affinis为中国中部、西南部及海南岛的留鸟。nisoides为中国东南部留鸟。fuscipectus见于台湾。广布于海拔300~1200米的多林丘陵山地,但不多见。

习性:在林间静立伺机找寻爬行类或鸟类猎物。

俗名:摆胸 雀鹞 雀鹰 雀贼 松儿 松子鹰

日本松雀鹰

日本松雀鹰 Japanese Sparrowhawk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鹰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Accipiter gularis

描述:体小(27厘米)的鹰。外形甚似赤腹鹰及松雀鹰,但体型明显较小且更显威猛,尾上横斑较窄。成年雄鸟:上体深灰,尾灰并具几条深色带,胸浅棕色,腹部具非常细羽干纹,无明显的髭纹。雌鸟:上体褐色,下体少棕色但具浓密的褐色横斑。亚成鸟:胸具纵纹而非横斑,多棕色。
虹膜-黄(亚成鸟)至红色(成鸟);嘴-蓝灰,端黑,蜡膜绿黄;脚-绿黄。

叫声:偶作沙哑的嚎叫。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东部;越冬于东南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亚种gularis繁殖于中国东北各省,可能在阿尔泰山也有繁殖;冬季南迁至中国东南部北纬32°以南越冬。不罕见。

习性:森林型雀鹰的特性。振翼迅速,结群迁徙。
注:郑作新(1987,1994)把此鸟归入松雀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