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湿地,人人有责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有关部门及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湿地的功能效益和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利用“世界湿地日” 、 “爱鸟周”和“野生动物保护月”等时机,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编辑出版大量的宣传保护湿地的书籍、画册、电影以及录像片;在鄱阳湖、拉什海建设了区域湿地保护宣教中心,把宣教中心与湿地保护区野外观摩结合起来,通过宣传教育,全社会关注湿地、保护湿地的热潮正在形成。
近年来,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了湿地保护的有关内容, 培养青少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高等院校设置了与湿地相关的专业。政府及有关部门多次举办培训班和讲习班,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湿地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2003 年 9 月,北京湿地学校在杨镇一中正式成立,这是国内第一所湿地学校,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教师和公众的湿地科普教育基地。湿地使者行动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青年报社于 2001 年发起,由来自高校环保社团的湿地使者向社会各界传播与宣传湿地保护知识,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关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

开展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

中国与国际社会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参加了有关国际公约,并与许多周边国家和地区签定了一系列有关湿地保护的协议或协定。通过国际间合作增加了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国外许多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在中国湿地保护工作中得到了应用,促进了中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为加强国际合作和提高履约能力,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2005 年 11 月,在《湿地公约》第九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政府首次当选为《湿地公约》常务理事国。我国已加入的与湿地有关的国际公约主要有: 《国际捕鲸管制公约》 、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 、《保护世界与自然遗产公约》 、 《湿地公约》 、 《生物多样性公约》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等。
中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湿地国际(WI) 、世界银行(WB)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 、国际鹤类基金会(ICF)等国际机构和组织在湿地野生动物保护、湿地调查、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合作。1996 年成立 “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事处” 。中国已经有内蒙古达赉湖等 4 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 自然保护网络。2000~2005年,由全球环境基金(GEF)提供资助,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执行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 ,项目总金额1400 多万美元,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淡水沼泽、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湖南洞庭湖淡水湖泊和四川、甘肃两省交界的若尔盖高寒沼泽等4处项目区开展湿地保护和研究示范活动。中国政府分别与日本、澳大利亚政府签订了中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与俄罗斯政府签订了中俄两国共同保护兴凯湖湿地的协定,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保护候鸟,特别对跨国迁徙水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

建设湿地公园

2004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 (国办发〔2004〕50 号)规定“对不具备条件划建自然保护区的,也要因地制宜,采取建立湿地保护小区、各种类型湿地公园、湿地多用途管理区或划定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多种形式加强保护管理” 。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都在兴建湿地公园, 如北京延庆三里河、厦门马銮湾、宁夏北月海、银川西湖等湿地公园。香港在新界西北部发展迅速的天水围新建香港米埔国际湿地公园 , 为湿地的动植物重建湿地生境 , 树立环境教育典范。2005 年,杭州西溪成为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部也批准设立了北京市翠湖等 9 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由于可以从旅游活动中获益,湿地公园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地方政府和投资者保护城市及其周边湿地的积极性,标志着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利用进入了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新阶段。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建立人工湿地处理污水

人工湿地在低成本治理污水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方面,已经从技术研究和发展阶段转向实际应用阶段。深圳洪湖人工湿地系统日处理污水 1000 吨,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达到 80% 以上。目前,深圳已新建和设计了更大规模的人工湿地项目,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总能力将达到每天 4.2 万吨。上海南汇污水处理厂利用天然芦苇湿地处理污水,日处理污水能力达5 万吨。云南省澄江县抚仙湖窑泥沟人工湿地,年净化污水 350 万吨,水质可达到地表水Ⅲ ~ Ⅳ类标准。云南省将在九大高原湖泊大力推广人工湿地技术。北京市丰台区在水衙沟二期治理工程,拟在万丰路西侧建两个人工湖,水面 3.5 万 m2,一个 5000m2人工湿地也将建成,这将是京城南部首个人工湿地景观。成都市有关部门也拟投资 2000 万元在凤凰河建设全国最大治污湿地。人工湿地除了处理污水的功能外,还可以满足野生动物的需要,也可以作为旅游区和湿地教育基地。

湿地面积及调蓄洪水功能的恢复

1998 年夏季,长江、松花江、嫩江等地发生的特大洪水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国务院提出的 32 字方针,“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 ,推动了湿地恢复的进程。国家投资数百亿元开展了大规模的长江综合防洪体系建设,恢复水面 2900km2,增加蓄洪容积130 亿 m3。这是我国历史上千百年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地、人水争地,转变为主动地大规模退田还湖,给洪水以出路。 2002 年,长江流域中游及洞庭湖区再次发生较大洪水,江湖安澜无恙。
为了保护现存的湿地,改善生态环境,1998 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停止开垦湿地的决定,并大力推进退耕还湿工程,几年来,共完成退耕还湿3200hm2,湿地生态得到了保护和恢复。

湿地生物的恢复

目前国内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长江口湿地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从1997年开始,在长江口地区先后实施了九段沙促淤引鸟生态工程、中华鲟种群生态恢复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1年,开始营建崇明生态示范园区、实施底栖生物人工放流等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并已初见成效。

湿地水量的恢复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许多湿地因来水量减少而干涸,为了满足生态用水的需求,一些重要湿地都纷纷采取紧急补水措施,对湿地进行灌溉以解燃眉之急,如贵州草海的湿地蓄水工程 , 恢复了水面面积,生物物种已得到恢复。又如吉林省向海自然保护区的引霍入向和引察济向工程;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的引嫩补水工程等等。

湿地水质的恢复

中国对湿地恢复的研究与实践相对较晚,最初主要是针对湖泊的富营养化进行治理。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利用水域生态系统中藻菌共生的生态工程技术 , 改善了污染严重的湖北鸭儿湖湿地的水质。此后 , 对东湖、巢湖、滇池、太湖、洪湖、保安湖、鸭儿湖、白洋淀等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控制和生态恢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 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洞庭湖的湿地生态工程模式 , 减少入湖泥沙量 , 稳定湿地面积 , 保障湖泊的调蓄功能。云南洱海湖滨带的生态恢复,提出水生植被恢复、防护林或草林复合系统、污水处理、林基鱼塘等湖滨带生态恢复技术。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能够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干扰和破坏,是保护湿地及其赖以生存的野生动植物的基本手段。中国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截至 2004 年底,中国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353 处,面积达 1600 万 hm2,使我国 44% 的天然湿地和 33 种国家重点保护水禽在保护区内得到了较好保护。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抢救性地保护了一批濒危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在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资源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 2030 年,使全国湿地保护区达到 713 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 80 个(印红,2005) 。

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区